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进而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就生活与语文的关系的问题结合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教学观 生活化 能力培养
探索一:“语文处处是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
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进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和趣味。
1.联系生活,拓宽空间。由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有关彭德怀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恶劣环境,了解彭德怀的为人,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2.体验生活,培养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或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给学生提个建议,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品碧螺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教学历史类、寓言类、诗歌类的文章时,因为这些文章大多与学生的原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构起文本的内容。每每遇到这类问题,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或为他们播放有关的纪录片、电视剧;或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后让他们自主地演一演文本的内容,在演的过程中,体验文本情境。例如:历史故事《负荆请罪》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让他们先在小组内预演一下,然后再组成评审组评定最佳演出的小组。通过比赛、相互评判,学生体验了古人的生活情境,对当时的服饰以及人物语言都有所了解,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引人入境。情境演绎在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辐射生活,陶冶情操。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生活中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一味向父母、向他人、向社会索取的行为极为愤慨;有的学生对克服自身困难都要尽力帮助关心别人大加赞赏;有的学生通过和自身对比,发现和小孩的差距,表示也要为别人考虑,多给予,少索取。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悟更深。
探索二:“生活处处是语文”——让生活走近语文
语文是语言的文化,而语言又是人类沟通、联络情感的重要方式。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语文就是对生活的挖掘。我们要善于让生活走近语文,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学校生活融入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女生冒着大雨将一个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而当时我们刚学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下一次习作是采访优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堂课:“同学们,我们班的同学赶着上学,却仍冒着大雨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我为我们班有这样助人为乐的好同学而感到骄傲。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事情的经过,想不想了解这位同学当时心里的想法?那么就请同学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同学,然后写一篇报道,我要选出部分优秀的稿件送到学校的广播室,进行新闻播报。”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机指导学生讨论如何采访他人,如何写好报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小记者当得有板有眼,报道写得挺有样子。
2.家庭生活导入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走进生活,语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语文。用生活的人文性去内化语文的工具性,你就不必再为语文是什么而忧心苦思了!
关键词 教学观 生活化 能力培养
探索一:“语文处处是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
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进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和趣味。
1.联系生活,拓宽空间。由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有关彭德怀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恶劣环境,了解彭德怀的为人,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2.体验生活,培养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或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给学生提个建议,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品碧螺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教学历史类、寓言类、诗歌类的文章时,因为这些文章大多与学生的原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构起文本的内容。每每遇到这类问题,我总设法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或为他们播放有关的纪录片、电视剧;或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后让他们自主地演一演文本的内容,在演的过程中,体验文本情境。例如:历史故事《负荆请罪》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让他们先在小组内预演一下,然后再组成评审组评定最佳演出的小组。通过比赛、相互评判,学生体验了古人的生活情境,对当时的服饰以及人物语言都有所了解,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引人入境。情境演绎在学生的原认知与文本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辐射生活,陶冶情操。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它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请你就生活中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一味向父母、向他人、向社会索取的行为极为愤慨;有的学生对克服自身困难都要尽力帮助关心别人大加赞赏;有的学生通过和自身对比,发现和小孩的差距,表示也要为别人考虑,多给予,少索取。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悟更深。
探索二:“生活处处是语文”——让生活走近语文
语文是语言的文化,而语言又是人类沟通、联络情感的重要方式。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语文就是对生活的挖掘。我们要善于让生活走近语文,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学校生活融入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女生冒着大雨将一个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而当时我们刚学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下一次习作是采访优秀个人写一篇记叙文。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堂课:“同学们,我们班的同学赶着上学,却仍冒着大雨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我为我们班有这样助人为乐的好同学而感到骄傲。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事情的经过,想不想了解这位同学当时心里的想法?那么就请同学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同学,然后写一篇报道,我要选出部分优秀的稿件送到学校的广播室,进行新闻播报。”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趁机指导学生讨论如何采访他人,如何写好报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小记者当得有板有眼,报道写得挺有样子。
2.家庭生活导入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走进生活,语文便是生活,生活便是语文。用生活的人文性去内化语文的工具性,你就不必再为语文是什么而忧心苦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