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活,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b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让生活经验数学化,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着无穷魅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挖掘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思维能力;再现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魅力;解決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经验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和原有知识出发,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着无穷魅力。
  一、挖掘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这就说明了数学的生活性。因此必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时代色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经验入手,合理利用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如教学“年月日”这一课,在学生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的规律时,我选择了2007年的年历卡,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认识平年和闰年时,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二月的比较,理解二月是个特殊月,并根据这个月份的天数区分平年和闰年。在教学平年、闰年在公历年份中出现的规律时,教材呈现了1997至2008年连续12年的二月份的月历,要求学生从中找到闰年,探索出“四年一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等规律。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利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有数学价值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经验积累,深入理解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年月日”知识。
  2.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素材是知识和思考的重要数学依据。由于学生的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有了差异。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外,还应尽可能地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使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这节课的学习背景都是生动的生活实例,教师可通过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直升机螺旋桨旋转、钟摆摆动的动画。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认识小数”一课,她先联系家长带领学生逛商店,引领学生轻松走近生活,让学生试读商品标签价格,并明确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实际含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师接着问:“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数学书的价钱是5.05元”,“一瓶可乐1.25升”,“自动笔芯0.7毫米”,“我的身高1.46米,妈妈的身高1.60米,爸爸的身高135米”,“一个文具盒的价钱是10.50元”,“遥控车每辆价钱52.8元”,“桥的通行高度是3.5米”……学生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的小数。在相互交流中,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思维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动而形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经验,诱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增强学习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进入情境,积极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来回,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累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又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年还是平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习和理解数学,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再现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安排了模拟超市,使生活情景得以再现,让学生切实理解了克与千克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及肉的重量等,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从中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探索讨论中,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属。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例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29-97:129-100 3。
  生:减100怎么还要再加上3呢?
  师:我们平时买东西找零钱,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爸爸给了129元钱,要我去超市买一双97元的鞋。我付给营业员100元一张(就是129-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这样就是129-100 3元)。
  师:这就是这个道理呀,所以就加上3。
  这样的数学例子很多,通过生活实例子学习数学,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就会变得浅显易懂,就能轻松明白运算的法则,也能学会简便运算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自身价值,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总之,生活化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教师只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再现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挖掘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数学问题,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要想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学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愿意去探究、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位教育家曾说:“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成功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实行开放教学,重视启发,讨论,学生就会感到比较轻松,能够发散思维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同时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叹数学无所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放教学,享受数学,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  一  目前,开放题已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开放题的应用事实上只是为我们改进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更大的可能性,而学习空间的开拓并不等于已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提倡“开
摘要: 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是思和学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发展能力、提高智力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有效途径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是思与学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发展能力、提高智力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缺一不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素养,而数学素养的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数学学习欲望,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亲身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景生活经验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强调了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
摘要: 反思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可通过预设反思环节,渗透知识形成的揭示;创设反思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针对课堂练习的典型错误进行纠错性反思,从本源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课堂小结和复习反思习惯,串联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 反思渗透知识学习主动性纠错性反思反思习惯    数学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可数学成绩为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