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综合治疗的几个关键问题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ka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处于全部恶性肿瘤的前位.虽然,各单位都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胃癌的整体疗效仍然未臻满意,除人们普遍关注的诊疗技术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理念与工作机制上的因素也需进一步加强,本文仅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与同道讨论与交流。

其他文献
患者 男性,43岁.因卷帘机致全身多处挤压伤于2007年1月11日入院.查体:血压80/50 mmHg(10.7/6.7kPa),神志清,痛苦貌,面部肿胀,以双眼睑及口唇明显,腹部平坦,腹肌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可。
期刊
患者,女,28岁,因"间歇性便血3d"于2008年4月30日入院.患者于1997年体检发现右颈部包块,外院诊断为右侧甲状腺,行右甲状腺全部切除加峡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一直坚持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
期刊
期刊
患者男性,19岁.因腹泻伴黏液血便3个月行肠镜检查提示"直乙交界肿块".于2005年12月8日行直肠肿块经腹前切除术.病理报告:绒毛状腺癌(T2N0M0).术后1个月出现进行性头痛,伴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脑MRI提示:左侧颞叶约2 cm占位,伴病灶周围水肿,脑转移不排除.于2006年1月15日行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Ⅲ级).半年后因持续头痛发作于同年6月1日
期刊
结肠代食管常作为不能以胃代食管或胃代食管失败的首选术式,而合并有喉损伤者重建消化道则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患者 男,37岁.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并呕吐10 d于2006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口唇及双手、双足掌侧可见散在黑色斑点,直径0.2~0.5 cm,见图1.右上腹可扪及一5 cm×4 cm大小包块,触痛,质硬,不活动。
期刊
自1970年Johnston等[1]首创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arietal cell vagotomy,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穿孔、出血和狭窄以来,外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变革.鉴于PCV手术本身安全性大,手术病死率极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迅速得到外科界的认同.但唯一不足的是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为此,众多学者对PCV术式进行了不断地改良和优化.经历了近40年大量的临
期刊
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研究这些基因,不仅能提高我们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确定性,并为临床上进一步提高基因或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一样,多次基因突变结果的累积,导致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抑癌基因的失活、DNA错配修复功能缺失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在胃肠道肿瘤中常见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DNA错配修复基因见表1,胃癌
期刊
目的 探讨直肠系膜与盆腔筋膜和神经的关系,以明确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合理的切除平面.方法 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 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2段3层,2段指耻骨联合至坐骨棘和坐骨棘至骶岬;3层分别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壁筋膜.在膀胱腹下筋膜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盆丛及其膀胱、子宫神经分支,而在脏、壁筋膜之间存在腹下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结论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在直肠后方为脏、壁筋膜之间,而
患者女,25岁.发现左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左下腹部可扪及一直径约6 cm包块,质中偏硬、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活动,压痛明显.肛门指诊检查:直肠空虚.未扪及包块及溃疡,指套退出少许暗红色血迹.结肠镜检查:距肛缘24-28 cm见黏膜肿块,侵犯肠壁四周,表面溃烂坏死污苔.肠腔轻度狭窄.结肠镜取材病理检查:(结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坏死.腹部CT检查:降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