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了云南省玉龙县委书记木崇根发表在《辦公室业务》上的两篇美文——《深入群众,感悟民生》(载2012年第01期,以下称《感悟》)和《云南精神之我见》(载2012年第06期,以下称《精神》),让人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敢说敢做、雷厉风行、关注民生的人民公仆,看到了一位见解独到、思想深邃、知识广博、文采出众的领导干部。字里行间所展示的,既是一位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也是一名人民公仆的价值追求。
《感悟》中,作者于去年底的一个冬日去金普小学时,看到有的学生穿着破衣烂衫、拖着长鼻涕,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就立即为学生追讨民政部门下发的御寒衣物,全县3800套寒衣限2天内发放完毕。他对有关领导说:“天这样冷,半个月前就安排了的寒衣,学生怎么至今还未领到?如果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会这样拖吗?”文章结尾,作者还反问:“有的村子10多年出不了一个大学生。这种发展是否惠及了百姓?是否实现了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精神》中,在国家级贫困县——永胜任县长期间,他去到边远的大安彝族纳西族乡时,一位藏族群众告诉他:他们村里有个习惯,互相之间从不问有几头畜、多少果树,而只问考上了几个大学生;他的两个孩子,一个读研究生,一个读中医学院。作者由此感叹道:“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力量,比从教育中汲取更强大;还有什么道路,比进入高等学府更快捷;还有什么资源,比拥有知识更金贵。”
我与木书记虽然都工作和生活在美丽的丽江古城,但与他并不相识。他任县长的永胜,就是我的家乡,而且我也曾在大安乡教过书,他写到的那位藏族群众和两个孩子,我都认识。因为他在两文中都讲到了教育,出于职业的缘故,我在折服、感动之余,禁不住拿起笔来想说几句实感。
教育不仅是民生之基,还是民富之径。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重教富难长久。工作近20年来,我一直在乡下教书,比较了解教育对农民的重要和农民对教育的渴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通过教育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这番话,启智显美,确实说得精辟经典。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就业和收入是不相同的。一个家庭,其成员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业的比例就越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也就更易先富起来。相反,失学是产生贫困的根源,一个文盲充斥的家庭,则往往是失业、低保和扶贫的对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开启在于教育。扶贫的方式虽然多样,但唯有教育才是最根本、最长效、最富远见的扶贫。有的家庭为什么扶而不富,根子不仅在山头、在地头,更在人的脑子里头!不把人的素质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层面上来,扶贫就很难见效。扶贫必先扶智,变家必先变人,变人必先兴教,这是不争的事实和不可更改的真理。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搞好了,回报率最高、也最持久。如果现在不搞好孩子的教育,将来他们就连工作的权利都没有了,就是剥夺了他们明天的工作权、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奢谈什么小康?知识能改变命运,学习会创新人生;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一个人的成才成事之基、创新创业之根、生存发展之本,全系于教育。
《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类社会最大的道德是什么?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植树造林(云南日报2012年06月16日)。鄧小平同志讲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成熟的领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也好、人与人也罢,竞争力的强弱,既取决于自然资源和资本金的占有和积累,也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而人力资源更具有核心意义。在我国,教育部门所肩负的使命,就是要不断提升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优势,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愿莘莘领导者都像木书记一样,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用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的入微心境,用整个身心来呵护教育这株奇葩,促进其公平和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民族中学)
《感悟》中,作者于去年底的一个冬日去金普小学时,看到有的学生穿着破衣烂衫、拖着长鼻涕,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就立即为学生追讨民政部门下发的御寒衣物,全县3800套寒衣限2天内发放完毕。他对有关领导说:“天这样冷,半个月前就安排了的寒衣,学生怎么至今还未领到?如果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会这样拖吗?”文章结尾,作者还反问:“有的村子10多年出不了一个大学生。这种发展是否惠及了百姓?是否实现了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精神》中,在国家级贫困县——永胜任县长期间,他去到边远的大安彝族纳西族乡时,一位藏族群众告诉他:他们村里有个习惯,互相之间从不问有几头畜、多少果树,而只问考上了几个大学生;他的两个孩子,一个读研究生,一个读中医学院。作者由此感叹道:“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力量,比从教育中汲取更强大;还有什么道路,比进入高等学府更快捷;还有什么资源,比拥有知识更金贵。”
我与木书记虽然都工作和生活在美丽的丽江古城,但与他并不相识。他任县长的永胜,就是我的家乡,而且我也曾在大安乡教过书,他写到的那位藏族群众和两个孩子,我都认识。因为他在两文中都讲到了教育,出于职业的缘故,我在折服、感动之余,禁不住拿起笔来想说几句实感。
教育不仅是民生之基,还是民富之径。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重教富难长久。工作近20年来,我一直在乡下教书,比较了解教育对农民的重要和农民对教育的渴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通过教育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这番话,启智显美,确实说得精辟经典。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就业和收入是不相同的。一个家庭,其成员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业的比例就越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也就更易先富起来。相反,失学是产生贫困的根源,一个文盲充斥的家庭,则往往是失业、低保和扶贫的对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开启在于教育。扶贫的方式虽然多样,但唯有教育才是最根本、最长效、最富远见的扶贫。有的家庭为什么扶而不富,根子不仅在山头、在地头,更在人的脑子里头!不把人的素质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层面上来,扶贫就很难见效。扶贫必先扶智,变家必先变人,变人必先兴教,这是不争的事实和不可更改的真理。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搞好了,回报率最高、也最持久。如果现在不搞好孩子的教育,将来他们就连工作的权利都没有了,就是剥夺了他们明天的工作权、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奢谈什么小康?知识能改变命运,学习会创新人生;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一个人的成才成事之基、创新创业之根、生存发展之本,全系于教育。
《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类社会最大的道德是什么?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植树造林(云南日报2012年06月16日)。鄧小平同志讲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成熟的领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也好、人与人也罢,竞争力的强弱,既取决于自然资源和资本金的占有和积累,也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而人力资源更具有核心意义。在我国,教育部门所肩负的使命,就是要不断提升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优势,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愿莘莘领导者都像木书记一样,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用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的入微心境,用整个身心来呵护教育这株奇葩,促进其公平和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