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借助信息媒体,拉近与科学的距离;依据文本特点,渗透科学知识;开放语文课堂,进行科学实践;基于科学内容,开展语用训练。
  【关键词】统编语文 科学素养 课文 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56-0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科融合,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与科学有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渗透,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依托教材中与科学相关的课文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借助信息媒体,拉近科学距离
  在语文教材中,对于跟科学相关的知识大都是一带而过或者点到为止。小学生仍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理解这些科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相关的科学场景,轻松地实现语文与科学的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主要讲了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怎样记录文字以及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学生而言,课文中出现的竹片、青铜器、帛等距离他们的生活较遥远,单凭朗读课文他们很难感受到文本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真正意思。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共享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播放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竹片和木片上,以及在帛上写字的视频资料,再播放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这样借助视频资料不仅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我国在东汉时期就拥有这样的发明的确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不由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崇敬与向往之情。又如,在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飞机装上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信息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清晰直观地进一步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从中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甚至激发探索科学的愿望和信心。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科学场景,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习惯。
  二、依据文本特点,渗透科学知识
  统编语文教材中编排的与科学相关的课文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的,有些课文涉及的科学知识较深,有些涉及的科学知识较浅,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适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对赵州桥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挖掘,那么,学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上,他们在感叹赵州桥坚固、雄伟、美观的同时根本不会考虑为什么这座桥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还能傲然地屹立在那里。为了帮助学生补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在学生对赵州桥坚固、美观特点有所了解,以及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品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李春设计的赵州桥为什么能够那么结实坚固?促使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明白正是因为李春设计的桥是拱形的,中间有大桥洞,两边有小桥洞,这样不仅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而且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当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赵州桥的设计时,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伟大创举感受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在学生赏析、品味文本语言,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所描述的钱塘江的壮观这一特点,提出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把观潮的日子定在农历八月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借机向学生渗透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有关等知识。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挖掘其中隐含的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习惯,以及养成探索科学的习惯。
  三、开放语文课堂,进行科学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存在一定的困难。新课改倡导开放教学,而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宽学习空间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对于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堂实践操作的形式来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降低阅读难度,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文中写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把瓶子旁边的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这是真的吗?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亲自看到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他们是很难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小石子和一个瓶子,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先在瓶子里倒入少量的水,再往瓶子里一颗颗地添加小石子,看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明白了瓶子里水位的升高是与小石子的物理占位有关。又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需要观察的物品让学生从教室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形状不同。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操作提升了科学素养。
  笔者认为,在教学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入实践操作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既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基于科学内容,开展语用训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统编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大都是基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编排的,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科学知识的特点,把相关的科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开展相关的语用训练,以达到利用科学内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中写了许多小动物在要下雨的时候会有哪些举动(燕子低飞、小鱼游到水面上、蚂蚁搬家),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下雨前小动物们变化的资料,比如蜻蜓低飞、鸟儿捉虫等,然后让学生以“要下雨了,……”的形式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在无形中既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又提升了语用能力。又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主要讲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资料,并在学完课文后仿照课文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从而促使学生利用课前所了解到的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科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搜集科学资料,并仿照课文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舉两得。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含有科学知识的课文时,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实现语文教学与科学渗透的完美融合,最终使学生在增长语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提升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陈 燕(1972—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靖东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后疫情时代”初中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提出初中主题班会成长课程开发模型和内容:围绕“尊重生命”“热爱家园”两大核心目标,采取“一个有趣游戏的导入、一则经典故事的分享、一次模拟情境的体验、一番深度拓展的思辨、一份内心感悟的升华、一项付诸行动的落实”的“六阶”实施途径,从“育心”“育德”“育才”“育志”的“四育”层级构建初中主题班会成长课程体系,创设主题班会成长课程模型,培养学生发
本文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数学教材《认识面积》的内容为例,论述从教材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单元结构、例题、习题四个方面对两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两个版本教材各自的特色,了解不同版本的教材是怎样强化、落实知识点,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基于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针对师幼共读经验零散、亲子共读亟需有效引领、阅读培养未能关注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等问题,论述“师幼+亲子”互联共读模式的实施策略,以促成“师幼共读”与“亲子共读”联动开展幼儿阅读培养,发挥教师阅读引领、建构分享交互平台、参与社会阅读活动的实施途径,促进幼儿语言学习及其他多方面综合发展为共同预期,推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及家长育儿质量优化。  【关键词】师幼
【摘要】本文基于农村小学语文随堂听课发现的问题,论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制订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展开,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对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44-02  笔者深入本区域农村
本文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论述通过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依托习题厘清“想象”要素梯度序列,落实“写想象”;依托习题,厘清“默读”要素梯度序列,落实“默读课文”;依托习题,厘清“识字写字”要素梯度序列,落实“识字写字”.
我是一个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者,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实践者,自称“语文人”应该是合理恰切的.感谢《语文学习》,让我有这样的机会静下心来对过往的教学工作作一回顾,梳理自己专业成长之路.我提炼了几句关键话语,与语文教育同仁分享,也是一种自我勉励.
期刊
一、引言rn我想从王安忆的一本旧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开始,谈我重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一些感受.rn该讲稿最后一章是谈小说的情感问题,然后以推荐《我与地坛》来收尾.在王安忆看来,读散文更能直接感受到作家的原初情感,不像小说,有虚构作掩体.但她很快补充说,她推荐的是优秀小说家写的散文,如史铁生写的这篇《我与地坛》.[1]因为优秀小说家写的散文虽然也常常直露心迹,但有小说创作的积累,使他们易以理性来磨炼情感,从而在表现情感的强度、想象的广度、境界的高度等方面,都跟散文家所写的散文不同.也因为这个缘
期刊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各大新闻媒体对“性教育”话题进行报道.如:rn(1)校园性教育,不能再拖了(标题,《光明日报》,2021年6月2日)rn(2)性教育首次写入《未保法》(标题,《新京报》,2021年6月2日)rn对“性教育”话题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之.近些年,有关“性教育”话题的讨论不时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我国中学生群体性健康教育》的提案,随即引发网络热议,并登上“微博热搜”.从语言
期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著名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老师读完标题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rn生:生活怎么能欺骗人呢?标题用了拟人手法.rn生:所谓“生活欺骗了你”其实就是在人生路上遇到了挫折、困难.rn生:“假如”是一种假设的情境,不一定是真的.rn生:“假如”一定还有后续,会写这种情况下后面发生的事情.
期刊
毛诗本《秦风·小戎》“五楘梁辀”,安大简异文作“五备桹[木舟]”。本文首先解释“五楘”的词意,对于“楘”既是“革带”又被训为“历录”作了详细的考证。同时指出简本的“备”与毛诗本的“楘”并非通假关系,而是当读为“輹”,与“楘”同属束缚车辀的革带,二者是义近关系,反映了不同版本所呈现的异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