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与舆论的重要性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社会,频繁出现女大学生受害的消息,人们对此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甚至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会遭受迫害呢?然而大多数人在剖析原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方:媒体。
  关键词:女大学生;受害;媒体;舆论;热点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63-01
  女大学生,一看到这四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如果说我接下来要讲一句话,主语是女大学生,那么你联想到的动词和宾语是什么?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就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事件:女大学生遭受迫害。
  如果你在百度的搜索栏里输入这八个关键字,跳出来的内容可以说是新鲜度奇葩度不输娱乐圈,关注度不输政治界。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一种夸张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女大学生遭受性侵事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既然是热点问题,网上自然有各路专家对问题的剖析以及反思。
  为什么女大学生频频受害?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也在网上看了很多相关的论文和帖子。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社会公德的下降,复杂的社会环境 2.人性和道德的教育和监督的缺失与不完善 造就黑车司机以及以黑车司机为代表的一些不法之徒频频作案的可能3.中国教育的致命弱点即培养高精尖与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大学,却培养出了在社会中寸步难行举步维艰的大学高材生4.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缺失 5.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对于不法分子的查处力度不够,才是酿成悲剧的诱因,这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和社会的监督6.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或者说法律对这些非法之徒的制裁太轻。
  我认同以上所有的观点,但我并不是来重复这些观点的。我想说的是大家都忽略的一方:媒体。
  让我这样来问一句吧,这两年我们频频看到女大学生受害的事情上头条,你有看到过男子因这类事件被判死刑或无期徒刑而上头条的吗?没有吧。那么媒体这是在干什么?三天两头的受害头条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女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社会关注度,但是对于那些道德沦丧者呢?往严重了说,是媒体亲手将受害群体指向女大学生。这么高频率的曝光,那些潜在的犯罪群体自然会认为女大学生就是好骗且自卫能力低下的代言人。那么他们一旦有了犯罪动机,首选自然是女大学生。更决绝的说,如果所有有关女大学生受害的报道全部收回,又有多少罪犯会想到要向女大学生下手。女大学生提高了的防范意识在真正面对罪恶之手时能顶什么用?所以作为一名大女学生,我觉得媒体不应该单单将受害事件放上头条,罪犯因为这类事件所判的严重刑罚更应该有追踪报道并加大曝光度。这样不仅对社会上一些不安分的人有震慑作用,同时能够安定人心。让不法分子看到了严重的后果,也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他们犯法的念头。所以媒体一味的将头条设为受害事件,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再往深了挖,那么就是媒体为什么要一直去做这件弊大于利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才是热点。举例来说,某校某女大学生在某地被奸杀和罪犯某某某因奸杀案被判死刑,这两篇报道摆在你们眼前,你们会选择哪一篇阅读?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吧,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严谨起见,我为此做了调查,结果是将近90%的人选择阅读前者。想一想,媒体要的是什么?是热点。一篇报道要的是什么?是点击率,是浏览量。受害报道成了热点,有着高点击率,有着高浏览量,判刑报道却变成了相对而言的冷门。这样看来,媒体的选择也就变得有理有据了。
  一边是媒体,一边是舆论,两者密不可分。舆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体的取材,但反过来,媒体有时候也确实能主导舆论。而这两者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媒体,需要舆论。问题就在于,这个社会需要怎么样的媒体,需要怎么样的舆论。
  不分轻重缓急一味追求热点的媒体加上只注重谈资缺乏正能量的舆论,应该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吧。
  结束语:女大学生失联事件频发,只要个人、媒体、舆论都好好把关,正义最终必定会战胜邪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摘 要: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而民族性不等同于民族化;民族化不是一种自然的积淀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在当今社会全球化态势中,正确的对待民族化,设计的“民族化”是在全球化的比照中进行思考度量的民族化;发展本土化设计,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充分的运用本民族的优势,从而呈现出最佳的、极具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设计作品。  
《中国汉字昕写大会》的播出吸引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进而引发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热议,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并非偶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成功与其精良的编辑制作息息
《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顾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翻译转换的概念是由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