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很难想象,不进行大量的、持续的探究性活动就能获得研究成果。通过实施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及概括,并得出结论。下面谈谈生物课实施探究性活动的两个注意点:
一、探究活动中的三个关键
首先,教会学生认知。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要达到帮助学生认知的目的,往往借助观察和测量活动。比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三个探究活动:“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体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过程;“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体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体会生物体由小到大的体积变化原因等等。帮助学生学会认知的各种探究活动非常关键,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会实践所学知识。做事的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重要的是,必须要培养他们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模拟、制作、设计方案等探究活动来实现。这是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比如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制作反射弧模型”的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说明脊髓与脊神经的立体结构,完成一个反射实例,总结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在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要求更高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制作性质的探究活动非常多,比如“制作酸奶”、“发酵罐”、“泡菜”、“植物组织培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实践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事,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对某一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较高水平的探究实践活动。如2004年全国理科综合31题,设计实验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等等。
第三,教会学生合作,是指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在学生时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将会为将来与人和谐地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搜集资料、调查等探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新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安排很多,体现了课改的新精神。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设置了“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和“恶性肿瘤防治”2个活动,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设置了“搜集试管婴儿资料”、“调查班级同学之间的性状差异”等7个探究活动,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植物激素应用的市场调查”、“搜集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等5个活动。以学会合作为目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是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保障。
二、教师要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导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要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挥,关注学生是个“整体的人”。这意味着关注他们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纠正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1.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培养。
2.正确运用学习评价,关注每位学生获得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应用一种持续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了对知识的直观感受,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对团队探究性活动进行评价时,应体现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个体的参与情况。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探究活动中的三个关键
首先,教会学生认知。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要达到帮助学生认知的目的,往往借助观察和测量活动。比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三个探究活动:“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体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过程;“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体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体会生物体由小到大的体积变化原因等等。帮助学生学会认知的各种探究活动非常关键,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会实践所学知识。做事的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重要的是,必须要培养他们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模拟、制作、设计方案等探究活动来实现。这是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比如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制作反射弧模型”的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说明脊髓与脊神经的立体结构,完成一个反射实例,总结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在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要求更高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制作性质的探究活动非常多,比如“制作酸奶”、“发酵罐”、“泡菜”、“植物组织培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实践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事,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对某一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较高水平的探究实践活动。如2004年全国理科综合31题,设计实验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等等。
第三,教会学生合作,是指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在学生时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将会为将来与人和谐地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搜集资料、调查等探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新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安排很多,体现了课改的新精神。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设置了“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和“恶性肿瘤防治”2个活动,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设置了“搜集试管婴儿资料”、“调查班级同学之间的性状差异”等7个探究活动,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植物激素应用的市场调查”、“搜集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等5个活动。以学会合作为目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是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保障。
二、教师要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导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要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挥,关注学生是个“整体的人”。这意味着关注他们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纠正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1.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培养。
2.正确运用学习评价,关注每位学生获得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应用一种持续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了对知识的直观感受,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对团队探究性活动进行评价时,应体现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个体的参与情况。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