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实施探究性活动的要点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很难想象,不进行大量的、持续的探究性活动就能获得研究成果。通过实施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及概括,并得出结论。下面谈谈生物课实施探究性活动的两个注意点:
  
  一、探究活动中的三个关键
  
  首先,教会学生认知。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要达到帮助学生认知的目的,往往借助观察和测量活动。比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三个探究活动:“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体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过程;“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体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体会生物体由小到大的体积变化原因等等。帮助学生学会认知的各种探究活动非常关键,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
  第二,学会实践所学知识。做事的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重要的是,必须要培养他们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模拟、制作、设计方案等探究活动来实现。这是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比如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制作反射弧模型”的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说明脊髓与脊神经的立体结构,完成一个反射实例,总结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在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要求更高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制作性质的探究活动非常多,比如“制作酸奶”、“发酵罐”、“泡菜”、“植物组织培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实践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事,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对某一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较高水平的探究实践活动。如2004年全国理科综合31题,设计实验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等等。
  第三,教会学生合作,是指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在学生时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将会为将来与人和谐地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搜集资料、调查等探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新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安排很多,体现了课改的新精神。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设置了“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和“恶性肿瘤防治”2个活动,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设置了“搜集试管婴儿资料”、“调查班级同学之间的性状差异”等7个探究活动,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植物激素应用的市场调查”、“搜集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等5个活动。以学会合作为目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是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保障。
  
  二、教师要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导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要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挥,关注学生是个“整体的人”。这意味着关注他们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纠正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1.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培养。
  2.正确运用学习评价,关注每位学生获得的发展
  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应用一种持续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了对知识的直观感受,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对团队探究性活动进行评价时,应体现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个体的参与情况。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根据已知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不拘泥于一种思路,多渠道,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发散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发散
一、突破“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走访、问卷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获得终身发展。教室的空间毕竟十分有限,教材不过是一个“载体”,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师的任务是要用“活”并超越教材。加上政治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目标和和教学内容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放松了质量期望,而恰恰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质量要求。这些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各学科在具体而又数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贯彻和落实。因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尝试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语文主题化阅读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且谈一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现况与普遍问题  目前,在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学校普遍对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低,具体表现在阅读教学安排时间较少且不紧凑,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少且不够专业有效。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 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扬雄是两汉之际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著有《法言》和《太玄》。笔者从扬雄的哲学思想入手探讨其社会整合思想及其意义。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我们体育游戏活动的总目标。体育游戏教学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心”。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应是同步进行的。合作性体育游戏,旨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那么教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其工具性来说,语文学科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广泛也最为密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多的教改先锋在新课改领地里阔步前进,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张扬个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幌子下隐藏着浮华与浅薄,更不能否认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许多教师仍在新课标的门槛上退缩与徘徊。为了掌握教师圈定的知识,为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