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的新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历来倍受关注和争议。如何搞好高三语文教学和复习并取得最佳教学成绩,一直是很多语文教师穷其整个教育生涯而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遗憾的是,现实却残酷的告诉我们:目前的高三语文教学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和死胡同,好像总是摸不着规律的边,把不着系统的脉。整个高三阶段下来,老师每节课讲得口干舌燥、心力交瘁,学生则是学得四肢乏力、昏天黑地,可是高考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略有所获,难成正比。反思之余,笔者认为应该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很好的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顺利地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且教学收益提高的“双赢”的效果。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做好三道语文加法题。
  
  经营+运作+引导=系统
  
  这里所说的经营,显然与经营公司经营业务有相通之处。于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把整个高三语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在竞争机制中有生命力的市场主体,这个主体的终极目标就是在高考中取胜,整个高三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特殊的“经营”行为。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就会用一种整体全面和宏观的思维去把握整个过程,而不至纠缠于某个细枝末节,一切以所有学生语文成绩的最大提高为考虑对象,这是整个高三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调。
  所谓运作,就是经营的具体化,就是科学把握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经营成功。如何运作呢?就是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运作追求效益,从经营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大量讲述;大量训练;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也过于居高临下。作者以为,运作的关键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让学生最大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引导,既是运作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侧重于教师的“教”而言,则必须单列出来,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被加数”。这里所说的引导,主要指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方面的5大任务: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和解题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等于”符号后面的系统,就是“经营+运作+引导”的效果。系统在这里的要义就是指做好了前三个方面的工作后,整个高三语文的教学便有了良好的基础,便不再会琐碎和杂乱,就有了系统,有了规律。
  
  自信+成就+感觉=状态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很不自信,缺乏成就感,找不到那种自如的感觉,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状况,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抉择的时候了: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教师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这样的话,老师与学生就都有了各自的感觉,教与考的状态就出来了,有了这种理想的状态,不愁学生不会取得好成绩。
  
  方法+兴趣+快乐=成功
  
  这里的方法主要指老师的讲述和组织的考试。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于考试而言,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考试误区。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令人身心疲惫,让人悲观失望。基于此,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要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要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三学生学语文,兴趣与快乐最重要。这里不谈如何去培养学生兴趣和释放快乐的方法,主要是主张教师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中走出来,不再泯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和快乐,这样,高三语文教学便会彻底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也赋予了班级管理工作新的内涵。要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班级管理也应尝试新的突破。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引入合作学习实施合作管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合作管理的参照标本    在班级中,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必须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在管理中,使学生在班级内形成相互关心、互相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