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条标准凸显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思维学科。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语言与思维始终是同步发展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时,思维也会同步得到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语文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条标准凸显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思维学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他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利用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二者始终是同步发展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时,思维也会同步得到训练。在中学阶段,语文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早已成为共识。
然而,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又有中考的压力,一线老师明显感到如果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那就得让学生处处自己思考,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于漪《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课堂进度会慢,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倒不如以直接的方式陈述一些重难点,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好地应对中考。然而,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这种创造能力的人才标准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对个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思维训练呢?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结构模式多种多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应做好三点:
一、做好预习工作,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基础性训练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安排得当,则能为教学做好准备与铺垫。不同文章,预习作业也会不同,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前,要深入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布置预习作业。
有几项基本的作业是必须的,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基础性的训练。
1.学生自学,掌握字词
这项作业,可以积累字词,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字词的记忆理解,因内容简单,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速度与准确率。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最少时间记住重要的字词。
2.利用字词典或注释,默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或朗读(散文或诗文),适当批注,提两三个问题
课前,教师让学生将课文认真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与理解力,去获得对文本的体验与认知,这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阅读水平。文本对学生有触动或是学生有感悟的地方,要记录下来,有困惑的地方,也要提出来,这是思考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
学生对自己的感悟、心得、质疑是很珍视的,有这样的良好心理预设会让学生积极听讲,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交流讨论中,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学生还会不断将自己最初对文的理解与获得的新认知进行对比,这些思维或心理活动,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培養他们的质疑能力、理解力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这项预习工作,从初一到初三都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一开始,学生可能做得比较稚拙,但总几个同学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有很好的悟性,能够批注出有思想灵性的文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此要及时鼓励、点评,从而在产生良好的带动性。每一篇课文都这样预习,学生能够从不会到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批注、质疑,充满自信且乐于表达,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3.老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或要求学生准备资料,并有朗读背诵的要求
预习作业是否有效,还要注重落实,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其次,要检测预习效果。课前,可以听写关键字词。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展示批注,每个小组提出两个问题,并进行汇总,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这种预习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王晓静《预习题,让语文学习更高效—新加坡中学华文新教材预习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设问题,全面深入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同步锻炼。达到这样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创设情境、对话式、讨论式等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阅读、寻找、辨析、判断、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大脑在不停运转,这样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
设计阅读问题之前,教师先要对教材进行研读,对文本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再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难易适度,呈一定的梯度,同时对文本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涵盖各方面的知识点,又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对于重难点部分,学生一时不明白、想不到的地方,教师宜采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打开思路,深入探索下去。
一堂阅读课,教师要设计几个主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研读,从而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语文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条标准凸显了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思维学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他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利用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语言与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二者始终是同步发展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时,思维也会同步得到训练。在中学阶段,语文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这早已成为共识。
然而,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又有中考的压力,一线老师明显感到如果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那就得让学生处处自己思考,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于漪《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课堂进度会慢,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倒不如以直接的方式陈述一些重难点,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好地应对中考。然而,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有创造能力的人,这种创造能力的人才标准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对个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思维训练呢?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结构模式多种多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应做好三点:
一、做好预习工作,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基础性训练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安排得当,则能为教学做好准备与铺垫。不同文章,预习作业也会不同,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前,要深入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布置预习作业。
有几项基本的作业是必须的,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基础性的训练。
1.学生自学,掌握字词
这项作业,可以积累字词,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字词的记忆理解,因内容简单,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速度与准确率。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最少时间记住重要的字词。
2.利用字词典或注释,默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或朗读(散文或诗文),适当批注,提两三个问题
课前,教师让学生将课文认真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与理解力,去获得对文本的体验与认知,这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阅读水平。文本对学生有触动或是学生有感悟的地方,要记录下来,有困惑的地方,也要提出来,这是思考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
学生对自己的感悟、心得、质疑是很珍视的,有这样的良好心理预设会让学生积极听讲,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交流讨论中,进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学生还会不断将自己最初对文的理解与获得的新认知进行对比,这些思维或心理活动,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培養他们的质疑能力、理解力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这项预习工作,从初一到初三都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一开始,学生可能做得比较稚拙,但总几个同学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有很好的悟性,能够批注出有思想灵性的文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此要及时鼓励、点评,从而在产生良好的带动性。每一篇课文都这样预习,学生能够从不会到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批注、质疑,充满自信且乐于表达,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3.老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或要求学生准备资料,并有朗读背诵的要求
预习作业是否有效,还要注重落实,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其次,要检测预习效果。课前,可以听写关键字词。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展示批注,每个小组提出两个问题,并进行汇总,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这种预习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王晓静《预习题,让语文学习更高效—新加坡中学华文新教材预习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巧设问题,全面深入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同步锻炼。达到这样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创设情境、对话式、讨论式等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阅读、寻找、辨析、判断、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大脑在不停运转,这样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
设计阅读问题之前,教师先要对教材进行研读,对文本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再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难易适度,呈一定的梯度,同时对文本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涵盖各方面的知识点,又能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对于重难点部分,学生一时不明白、想不到的地方,教师宜采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打开思路,深入探索下去。
一堂阅读课,教师要设计几个主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研读,从而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