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乡村出生,在乡村长大,后来又长期在乡村工作,年过三十才来到大城市生活。我总是以乡下人的角度来感受城市生活,这样的感受与今天城市化的目标颇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批判城市文化。
我生活过的两个城市是中国城市化最明显的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北京。我现在居住在北京的望京小区,小区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规划的居住人口要达到60万,号称“亚洲第一大小区”。60万人口的小区,只有一个面积很小的公园,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绿地和森林。整个小区高楼林立,站在任何地方举目望去,看到的都是钢筋混凝土。走在混凝土的森林里,看着拥挤不堪的大车小车,我总是感到遍地荒凉。这是一个非人的世界,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感受不到生命的气息。
我想向高楼之外的地方寻找自然的气息,比如用仰望天空之类的方法,将自己的思维延伸到混凝土森林之外,从那里获得一点儿舒展的感觉。可是我的这个愿望也只能落空。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就说,我们住的高楼高到天上去了。
我们夫妇经常在晚上领着孩子出去走走,希望让孩子感受一点儿月亮的诗意。但是在那里没有办法看月亮,即使从破碎的天空欣赏一个破碎的月亮也很难。城市的夜晚充满了照明设施,到处灯火通明,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了月亮模糊的脸蛋,也没有多少欣赏价值,无法找到那份澄明、那份晶莹、那份相顾相盼的交流和融合。要看到星星那就更难了,跟城市的喧嚣和浮华相比,星星实在太弱小了,怯怯地躲到幽深的远方去了。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远离自然、远离生命的地方。虽然他们社会化的资源享受得多一点儿,比如教育投资啊,公共汽车啊,剧院哪,艺术展览哪之类,可是那些对于生命来说更加根本的东西他们却享受不到。他们没有小溪,没有山峦和原野,他们吃不上野山楂和野草莓,见不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栀子花,他们听不见松涛的咆哮和竹林的柔软的吟唱,看不见蚂蚁搬家和大雁南飞,见识不到猪婆下崽、乌鸦洗澡和小鸡出壳,以及蜘蛛结网和萤火虫飞舞,他们双脚踩不着泥土,身体沐浴不到植物的芳香和火粪的烟雾。他们没有机会在高粱地里捉迷藏、在稻草堆里翻跟斗,等等等等。他们甚至难以见到河流与波浪,有的孩子竟然把江河理解为卡通画片上的三根波浪线。
我常常禁不住猜想,城里的孩子與乡村的孩子,他们对自然世界的感受可能犹如天壤之别,甚至“自然”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在他们心中也相距遥远。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是相当狭窄的,他们看到的无非是无生命的钢筋混凝土,看不到日出日落、月出月落的美丽景象,看不到星星的宁静和欢欣。
我以一种很悲观、很无奈的心态游走在城市的荒寒之中,唯有一种方式可以排遣我的无奈,那就是想象着有朝一日能够到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兽的地方去生活。
摘自《文学与人生》
编辑/康良
摩罗,原名万松生,1961年5月生,江西都昌人。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著有长篇小说《六道悲伤》(《十月》长篇版2004年寒露卷),随笔集《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我的故乡在天堂》、《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等。
我生活过的两个城市是中国城市化最明显的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北京。我现在居住在北京的望京小区,小区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规划的居住人口要达到60万,号称“亚洲第一大小区”。60万人口的小区,只有一个面积很小的公园,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绿地和森林。整个小区高楼林立,站在任何地方举目望去,看到的都是钢筋混凝土。走在混凝土的森林里,看着拥挤不堪的大车小车,我总是感到遍地荒凉。这是一个非人的世界,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感受不到生命的气息。
我想向高楼之外的地方寻找自然的气息,比如用仰望天空之类的方法,将自己的思维延伸到混凝土森林之外,从那里获得一点儿舒展的感觉。可是我的这个愿望也只能落空。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就说,我们住的高楼高到天上去了。
我们夫妇经常在晚上领着孩子出去走走,希望让孩子感受一点儿月亮的诗意。但是在那里没有办法看月亮,即使从破碎的天空欣赏一个破碎的月亮也很难。城市的夜晚充满了照明设施,到处灯火通明,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了月亮模糊的脸蛋,也没有多少欣赏价值,无法找到那份澄明、那份晶莹、那份相顾相盼的交流和融合。要看到星星那就更难了,跟城市的喧嚣和浮华相比,星星实在太弱小了,怯怯地躲到幽深的远方去了。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远离自然、远离生命的地方。虽然他们社会化的资源享受得多一点儿,比如教育投资啊,公共汽车啊,剧院哪,艺术展览哪之类,可是那些对于生命来说更加根本的东西他们却享受不到。他们没有小溪,没有山峦和原野,他们吃不上野山楂和野草莓,见不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栀子花,他们听不见松涛的咆哮和竹林的柔软的吟唱,看不见蚂蚁搬家和大雁南飞,见识不到猪婆下崽、乌鸦洗澡和小鸡出壳,以及蜘蛛结网和萤火虫飞舞,他们双脚踩不着泥土,身体沐浴不到植物的芳香和火粪的烟雾。他们没有机会在高粱地里捉迷藏、在稻草堆里翻跟斗,等等等等。他们甚至难以见到河流与波浪,有的孩子竟然把江河理解为卡通画片上的三根波浪线。
我常常禁不住猜想,城里的孩子與乡村的孩子,他们对自然世界的感受可能犹如天壤之别,甚至“自然”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在他们心中也相距遥远。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是相当狭窄的,他们看到的无非是无生命的钢筋混凝土,看不到日出日落、月出月落的美丽景象,看不到星星的宁静和欢欣。
我以一种很悲观、很无奈的心态游走在城市的荒寒之中,唯有一种方式可以排遣我的无奈,那就是想象着有朝一日能够到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兽的地方去生活。
摘自《文学与人生》
编辑/康良
摩罗,原名万松生,1961年5月生,江西都昌人。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著有长篇小说《六道悲伤》(《十月》长篇版2004年寒露卷),随笔集《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我的故乡在天堂》、《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