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中俗语的运用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女英雄传》在俗语运用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口语性强、视角多、连用多。这些俗语的使用有助于小说塑造人物、说明事理、展开情节。从语用的角度审视作品中的俗语,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俗语进行立体的研究,这不仅能拓宽研究视野,更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俗语表现力的认识。
  关键词:《儿女英雄传》 俗语 口语性 多视角 连用
  
  《儿女英雄传》(以下简称《儿》)是清末满族旗人文康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成的一部评话小说,保存了较完整的评话小说的体例和特点。小说通篇以评书人的口吻展开叙述和描写,语言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巧妙传神,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胡适先生曾称它是“绝好的京语教科书”。据初步统计[1],《儿》一书中共使用俗语491条,其中惯用语241条,谚语223条,歇后语27条。这些俗语有的随上下文而被直接引用,有的用“俗话”“俗语”“外话”“语”等注明,还有的用“古有云”“自古道”“此之谓”“正叫做”等来引出。俗语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小说人物的刻画、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总体上把握《儿》运用俗语的特点,重点讨论俗语的多视角使用和连用。
  
  一、俗语的口语性和灵活性
  
  俗语靠大众口耳相传,呈现出较明显的口语性。《儿》采用的是说书笔法,在语言风格上更是带有极强的口语性。请看下面几例:
  (1)这桩事不比听戏,可正弹在安老爷的痒痒筋儿上了。(第三九回)
  (2)那瘦子一见,说:“怎么着,手里有活?这打了我的叫儿了!你等等儿,咱们爷儿俩较量较量!你大概也不知道你小大师傅的少林拳有多么霸道!可别跑!”(第六回)
  (3)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脸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的。(第一三回)
  (4)明白可明白了,我宁可输了都使得,实在不能跟着你:二鞑子吃螺蛳——绕这么大弯儿!再不想姑老爷你这么个大弯儿,你家俩孩子竟会绕过来了!(第三三回)
  (5)好个小金凤儿!难道连你也要合我嚼啵嚼啵不成?果然如此,可算你“猴儿拉稀——小人儿坏了肠子”了!(第二五回)
  上述例(1)、(2)为惯用语,例(3)、(4)为谚语,例(4)、(5)为歇后语,都非常口语化,一般只在口语中使用。就连受过封建高等教育的安老爷,也常引用“老妈妈论儿”来说明事理。如一六回中,安老爷对自己劝说十三妹放弃报仇的念头十分有把握,说道:“‘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就是老妈妈论儿,也道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连用两个同义俗语,雅俗兼具,使人物语言更丰富,说明事理更彻底,更让人信服。
  俗语的口语性决定了其形式上的灵活性。同一条俗语往往因为说话人、受话人或话语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体。《儿》中的俗语,常常随上下文而将前后两个语节顺序倒置,或省略、改换俗语的某些语素,或变换句式来加强语气。多种形式并存,使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6)a.从来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只这等说说笑笑,不觉三鼓。(第二○回)
  b.一时三个人倒象是堂头大和尚重提作行脚时的风尘,翰林学土回想作秀才时的味。真是一番清话,天上人间。自来‘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那天早交二鼓,钟已打过亥正。(第三一回)
  (7)a.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这是人生大礼。那男子无端的弃了五伦去当和尚,本就非圣贤的道理,何况女子!(第二三回)
  b.《经》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而后地平天成,女大须嫁,男大须婚,男女别下后夫义妇顺。”(第二五回)
  (8)a.俗语说的:“救火须救灭,救人须救彻。”我明明听得那骡夫说不肯给你送这封信去请褚一官,……所以我才出去走那一荡,要把事情替你布置的周全停妥,好叫你上路趱程,早早的图一个父子团圆,人财无恙。(第八回)
  b.如此一转移间,就打算个护送他们的法儿也还不难,自己也算“救人救彻,救火救灭”,不枉费这番心力。(第一○回)
  上述例(7)~(8)中,a组和b组意思完全一致,但是顺序前后倒置,既是俗语变体多样性的体现,又是说书语言的灵活性的体现。
  (9)我想你众位这一散伙,虽说腰里都有几两盘缠,却一时无家可奔,无业可归,再说,万金难买的是好朋友,你们老弟兄们耳鬓斯磨的在一块子,这一散,也怪没趣儿的。(第二一回)
  (10)十三妹道:“远不在千里,近只在目前。”因指着安公子道:“就是他,你二位相看相看,中意不中意?”(第九回)
  (11)这桩事又苦于正是我的尺有所短,这些年就全仗太太。话虽如此,难道巧媳妇还作得出没米的粥来不成?(第三三回)
  例(9)中,谚语“千金难买好朋友”从邓九公口中说出,变成了“万金难买的是好朋友”,从“千”到“万”,充分表现了邓九公讲义气、重情义的一面。例(10)中,惯用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经十三妹之口,改换成“远不在千里,近只在目前”,更加口语化,听起来随意自然。例(11)中,安老爷用谚语“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反问形式,突出了家庭理财的重要性,肯定语气更加强烈。
  
  二、俗语的多视角运用
  
  《儿》是一部评话小说,具有评话小说旁白插话和夹叙夹议的特点。小说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转述了一个作书人(燕北闲人)写的书中人的故事,其中又有假想的听书人存在。小说始终以说书人为主讲,将作书人、说书人、听书人、书中人这四个角色串联起来。为使小说更加通俗易懂,适于剧场讲演,作者常变换不同视角来叙述。其中,俗语的运用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在上下文的衔接、人物的塑造,还是在现场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作用。
  (一)以说书人的口吻替作书人说
  小说中,作者多次从故事中跳出来,恰当地运用各类俗语,以一个说书人的身份来替作书人发一番议论,使小说叙述视角自由变换,上下文自然过渡衔接。
  (12)晌午无事,华嬷嬷惦着老爷、太太不在家,二位奶奶一定都回房歇歇儿,便叫他进来看着,燕北闲人借此便请他作了个“无巧不成书”。(第三一回)
  (13)只顾他两家这等一斗心眼儿,再不想这桩事越发左了!这回书越发累赘了!也不知那作书的是因当年果真有这等一桩公案,秉笔直书;也不知他闲着没的作了,找着钻钢眼,穿小鞋儿,吃难心丸儿,撒这等一个大躺线儿,要作这篇狡狯文章,自己为难自己!(第二二回)
  (14)这时头金、玉姊妹两个人是憋着一肚子的正经话不曾说完,被这一岔,又怕将来作书的燕北闲人写到这里逗不上这个卯筍儿,良久,忍住笑,接着回公婆道:……(第三三回)
  例(12)中,前文讲到何玉凤和张金凤两位佳人为了激夫君安公子重新考取功名,在菊宴上大行酒令,逼得安公子将玛瑙杯摔出,发誓“次年即要金榜题名”。为了不破坏当时的喜庆气氛,作者巧妙地安排了随缘儿媳妇出场,接住了酒杯,以缓解当场的尴尬气氛,作书人的这场安排,真正算得上是“无巧不成书”。例(13)从说书人的角度出发,连用了几个惯用语,道出了作书人劝说何玉凤放弃出家、回心转意之艰难,为下文做了铺垫。例(14)中,在安家人的谈话被舅太太和张太太打断之后,作者以说书人的口吻,用了惯用语“逗不上卯笋儿”,怕作书的燕北闲人前后衔接不上,话题又转回前面,使上下文自然过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二)以说书人的口吻对听书人说
  小说常以说书人的口吻对听书人发议论,使人仿佛置身剧场。
  (15)列公,天下事最妙的是云端里看厮杀,你我且置身局外,袖手旁观,看后来这位安水心先生怎的下手,这位何玉凤姑娘怎的回头,张金凤怎的撮合,安龙媒怎的消受,那作书的又怎的个着笔!(第二二回)
  (16)这事可糟了!糟狠了!糟的没底儿了!列公,你道“两好并一好,爱亲才作亲”,“一家不成,两家现在”,何至于就糟到如此?(第二五回)
  (17)咳!古人的话再不错,说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据我说书的看起来,那庸人自扰,倒也自扰的有限,独这一班兼人好胜的聪明朋友,他要自扰起来,更是可怜!(第二二回)
  例(15)中,惯用语“云端里看厮杀”意思是置身事外,旁观局势变化。用在此处,既为下文如何展开劝说何玉凤的情节设了悬念,又告诉听众少安毋躁,静听下文。例(16)中,安家已张灯结彩,布置好了婚礼现场,因此当天必须说服何玉凤,才能“两好并一好”,没有“一家不成,两家现在”的回旋余地,此处说书人向听众发议论,连用了两个俗语,突出了当时何玉凤态度不回转,安家人万分着急的心理,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例(17)中,何玉凤进京后,想到自己双亲已故,世上再无亲人,决心了却尘缘,却无意中认了舅太太做干娘,喜从悲来,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既总结了此前何玉凤无端的担忧,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书中人使用的俗语
  小说中很大一部分俗语是经书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这些俗语无不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先来看安老爷口中的俗语:
  (18)安老爷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恁的一激,怎生激得出他报仇的那句话来?”(第一六回)
  (19)安老爷笑道:“不妨,‘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就是老妈妈论儿,也道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你看我三言两语,定叫他歇了这条报仇的念头。”(第一六回)
  (20)《经》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而后地平天成;女大须嫁,男大须婚,男女别而后夫义妇顺。”这是大圣大贤的大经大法,不同那愚夫愚妇的愚忠愚孝。何况古人明明道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道“女子从人者也”。你这永不适人的主见,我窃以为断断不可。(第二五回)
  小说中的安老爷是一个受过封建高等教育的人,一生坚守忠孝信义的道德规范,言行符合封建道德标准。他说出的俗语其实并不俗,句句都有来历,有些俗语还浸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与他的身份、地位及所受的封建教育是分不开的。他常用俗语来说理讲情,如一六回中,在与邓九公等人商量如何不露痕迹地说服十三妹放弃报仇念头时,他用了一句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文言文形式的谚语,既契合他的身份,又反映了他的聪明才智,后来又接连用了两个同义俗语,一个是“若无破浪扬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一个是“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同样的意思,不同的形式,前者是安老爷的语言,后者则是安老爷引用的“老妈妈论儿”,由此可以看出受过教育的安老爷口中的俗语与里巷俗语的不同。二五回中他先引经据典,指明“男大须婚,女大须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后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劝说十三妹打消永不嫁人的念头,这些俗语虽然有封建思想色彩,但是从安老爷嘴里说出来,就非常自然了。
  再看看邓九公口中的俗语:
  (21)慌得邓九公连忙爬下还礼不迭,说:“我的老父母,你可不要折了我邓振彪的草料!”(第一五回)
  (22)纵让他知些进退,不敢再来了,狗改不了吃屎,一个犯事到官,说曾在咱们这宅里放过他,老弟,你也耽点儿考成!(第三一回)
  (23)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见小人过,“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咱们就把他放了罢。(第三二回)
  (24)我也闹了一辈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第三二回)
  邓九公年少时也曾去考过秀才,没中,后来刻苦学艺,准备武考,虽然武艺件件超群,但是因默写落了两个字,又不肯一开始就花银子买官,结果惹恼了考官,给他“坐了个红椅子”(考了倒数第一名),他一赌气,放弃了仕途,走入了镖行,一生豪侠仗义,名震江湖,在当地颇有威望。虽然如此,他却还是一介草民,所以当出身“天子脚底下的从龙世家”的安老爷向他施礼时,他连忙还礼不迭,说了句“你可不要折了我邓振彪的草料”,“草料”指喂牲口的饲料,“折草料”本义指折断了喂牲口的饲料筐,喻指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而死去。这里用作谦辞,表示承受不起他人过分的礼遇(这样会使自己失去生命)。这句话经由邓九公口里说出来,贴切自然,合情合理。(在今山西临县方言中依然存在“折了某人草料卜篮”的说法,但多用作詈语来诅咒对方早死。)“狗改不了吃屎”出自一个常走江湖、有口无心的人之口非常自然。在三二回中,俗语“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说出了一个饱经岁月沧桑、性格豪爽的老人在暮年时对人生的感悟,也是人物性格的一个自然过渡,使读者看到一个多面的、立体的邓九公。
  再来看舅太太口中的俗语:
  (25)舅太太道:“‘老要颠狂少要稳’,我不象你们小人儿家,那么不出绣房大闺女似的!姑太太,等你到了我这岁数儿,也就象我这么个样儿了。”(第二二回)
  (26)舅太太便合长姐儿道:“你这孩子才叫他娘的‘狗拿耗子’呢,你又懂得几篇儿是几篇儿?”(第三四回)
  (27)见安老爷回到上房且不坐下受儿子的头,先这阵布席设位,诸女眷只得闪在一旁。舅太太先纳闷儿道:“怎么今几个他又‘外厨房里的灶王爷’,闹了个独坐儿呢。回来叫我们姑太太坐在那儿呀?”(第三六回)
  舅太太是安太太的寡嫂,早年丧夫,无儿无女,寄住在安家帮着料理家务,性格直爽,泼辣风趣,说话从不忌讳,有什么说什么,她亲口说出的俗语正好概括她的性格——“老要颠狂少要稳”,她说的俗语都比较生活化,通俗化,甚至有点粗俗。如:三四回说长姐儿关心安公子作诗文是“狗拿耗子”;三六回因不明白安老爷只设一个案几是为了要祭神还愿,虽然嘴上没说出来,心里还是用地道的北京方言歇后语“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来表示了自己的纳闷与疑惑。
  还有些俗语是经旁人之口从侧面来表现人物的,如:
  (28)那褚家娘子低头想了一想,笑道:“这样罢,老爷要合我父亲说到一处,却也有个法儿,只是屈尊老爷些。”老爷忙问:“怎样?”褚家娘子道:“他老人家虽说是这等脾气,却是吃顺不吃强,又爱戴个高帽儿……”(第一四回)
  (29)舅太太接口就说:“姑太太,你才说道那三层呀,依我说都没甚么的。眼下只要外甥儿出去有个得力的人扶持他,苗点儿就苗点儿,黑点儿就黑点儿,大点儿就大点儿,那都不打紧。说一定要等着合你们老爷商量,他那個脾气儿,只怕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楞儿的呢!那可怎么想行得去呀?”(第四○回)
  上述两例中的俗语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性格的。例(28)中邓九公的女儿连用了两个惯用语“吃顺不吃强”“爱戴高帽儿”来向安老爷介绍自己的父亲,在邓九公还未出场之前,便向听众展示了一个生性好强,又喜欢人抬举的可爱老者形象。例(29)中,舅太太用惯用语“吃个鸡蛋还得挑四楞儿的”来说明安老爷做事的方正和严格,难怪安太太在说服安老爷之前会有种种顾虑和担忧。
  
  三、俗语的连用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还经常将多个俗语连用,几条平凡的俗语,一经连用,便使得说理更加透彻清楚,表意更加细致准确,刻画更加细腻深刻,从而增强了小说整体的气势和表现力。其主要作用有:
  (一)说明事理
  (30)你要说定亲这件事“没要紧”,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俗语说的“过了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儿”,你要再找我妹妹这么一个人儿,只怕你走遍天下,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去。(第九回)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语自身词缀产生的历时过程以及英语影响下的汉语中大量类词缀出现的现象来推测汉语词缀语法化的一般路径:实词>类似于词缀的成分>类词缀>词缀。  关键词:语言接触 词缀 类词缀 语法化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最常见的结果是词汇的借用。[1]随着经济全球化,由于英美国家优越的经济地位,英语成为强势语言。汉语在与英语的接
从意向性尤其是意向方式的角度分析当代体育新闻语篇在大众化语境下叙事视角的主观化倾向,视角主观化的目的是淡化传统新闻叙事者那种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和冷静刻板的权威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