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反讽修辞的运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为文本,从文本中人物塑造上男女角色的倒置、文中反复出现的梦境以及小说的循环式结尾三个维度来分析詹姆斯·格罗弗·瑟博在文本中对于反讽修辞的运用,借此反映瑟博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担忧。
  关键词:《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反讽;美国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一.引言
  詹姆斯·格罗弗·瑟博(James G-roverThurber,1894一1961)是美国著名作家、漫画家,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幽默大师之一,瑟博揭示了戏剧的挫折和普通人的古怪行为。1941年,他出版《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因为其中对幽默的卓越驾驭一时声名燥起。《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描写了主人公米蒂陪妻子进城逛街的时候产生的幻想。本文通过分析《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反讽修辞的运用,反映瑟博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担忧。
  二.《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的反讽
  2.1 角色倒置:对男权社会的控诉
  瑟博笔下的男人和女人,总和现实社会有所出入且反差很大。与同时代作者笔下高大威猛,南泉色彩强烈的男主人公不一样的是,瑟博笔下的男人们总是唯唯诺诺、不知所措,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归属感。米蒂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无能的男人。它屈服于妻子的裙下,在妻子的指令下生活。在家,他被视为胡言乱语的精神病人;在社会,他被当做没有出息的软蛋;他遭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唾弃。
  不管是米蒂的这种社会认同感还是家庭归属感,都不禁使讀者哑然失笑。因为瑟博笔下的男人形象和现实实在是相差甚远。尽管他的创造者显然被他的懦弱无能逗得乐起来了,但却没有相当郑重地看待他,没有从他的困境中看到一个注定该遭受挫折的心地高超的人所受到的束缚。
  相反,米蒂妻子的张牙舞爪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温顺如羊的丈夫,妻子显得凶猛如虎,剽悍如狼。这与男人掌握话语权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男女社会角色倒置,是瑟博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当然,这种极端的两性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所造成的冲突无情的鞭策了现实世界的格局,嘲笑和讽刺着自以为是的男权社会。
  2.2 梦境:对现实的讽刺
  米蒂对想象中英雄的自己进行了夸张。他在梦中对“自己”英勇事迹的描述似乎和真正的战场、手术室、法庭等在现实中的情景有很大不同。现实中的英雄形象也并不一定和沃尔特·米蒂梦中的一般。他用崇拜的眼睛注视着梦中的英雄——理想中的自己。这种夸张与现实中的他形成的反差无疑成了梦中的自己对现实中的自己的反讽。
  在第一个梦中米蒂在其他士兵眼中是一位值得信赖尊敬的领帅,而梦醒后他只是个开车也不让妻子放心的小人物;第二个梦中他成为了救人于危急、敢于担当、医术精湛的医生,这又与他现实中开车技术欠佳形成对比;第三个梦中米蒂成为了在法庭上敢于认罪保护弱小、维护道德原则、受到异性崇拜的英雄,而现实中他只是个满口嘟囔着“狗狗饼干”被女士嘲笑的人;最后一个白日梦中米蒂成为了枪林弹雨中英勇就义的战斗英雄,在现实生活中他只是在大厦中躲在角落里即使他的妻子都很难发现的一个不起眼的人。
  文中几个梦境的穿插使得现实中与梦中的沃尔特·米蒂形成强烈对比,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2.3 循环结尾:难以改变的社会现实
  《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以梦开始,又以梦结束。瑟博并没有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结尾。小说中的梦在现实和幻想的漩涡中无限交叉循环,难以解脱。
  米蒂的梦看似毫无逻辑且没有意义,但瑟博通过这些充满都市情怀的幽默,不得不让读者去联系当时的美国社会。二战后的美国正是快速发展和经受考验的时期,瑟博这种源自美国本土的幽默有着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弊病的记载和审视。
  也正是瑟博的这种幽默带来的讽刺意义使得米蒂的幻想有了意义。它揭示了米蒂需要从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上逃走这一事实,来表明这些胡思乱想的动机。在那个世界上,他扮演的是一个怕老婆的丈夫这一角色,他的那个凶悍的、毫无想象力的妻子显然早已把米蒂先生对于英勇大胆行为的渴望很有效地压制下去了。而这些幻想很怪诞的一个堆砌在一个上面的方式以及无限循环的节奏不得不让读者深思它背后的蕴意。
  三.结语
  在《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我们看到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角色倒置、小说中的几个梦境以及开放式的结尾等多种艺术手段的使用实现了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强烈反差,达到了反讽的效果,从而反映了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参考文献:
  [1]James Thurber. Secret Lives of Walter Mitty and of James Thurbers[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杨箫箫(1992-),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1、西部流寓小说概念  西部流寓小说,我认为可以在结合李兴阳《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以流放、谪戍、屯垦、盲流和游历于西部或西部流向东部的现代社会流动群体的流徙生活极其漂
摘 要:中国的传统戏剧作为一个综合艺术,表演是它的主要目的,中国传统戏剧创作思维主要是要求剧本写作能够为表演提供相应的空间发展。从我国近现代的戏剧创作思维来看,我国的戏剧在对西方的戏剧进行着模仿,衡量戏剧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写实和程式的对立,在我国的话剧发展的过程中,并没能对剧作和表演互动式的创作的优势进行很好的借鉴。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戏剧创作思维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讨论了创作思维在今天的
作者简介:许昶(1986-),男,汉族,陕西汉中人,主攻法学方向,爱好文化学,工作单位:勉县中心法律事务所。  一、失街亭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其子刘禅继位,史称“后主”。丞相诸葛亮仍然殚精竭虑辅佐后主。蜀后主建兴六年,他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计划兵出祁山(今甘肃礼县),夺取郿城,直蹈长安,推翻曹魏政权,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蓝图。他任命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作佯
摘 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结构为核心,从线型结构、平行线结构、马赛克结构等角度入手,明确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结构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线型结构;叙事中心;艺术内涵;独特结构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淑敏(1996.3-),女,辽宁省朝阳市人,汉,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第二作者王敏(1997.4-),女,辽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  崔斯坦看见她,朝她暖暖一笑。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  一、相逢:相见时难别亦难  灰暗的车站。  15岁的迪伦不知道,她将与死亡零距离接触。一场火车车祸将她卷离一切,一场意外,她成了唯一没有生还的人。火车疲惫的鸣叫声犹在耳侧,她却已不属于这个世界。半晌醒来,在一片“苏格兰荒原”里,迪伦认识了一个名叫“崔斯坦”的男孩。他看起
摘 要:白居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其开发了诗歌的日常性,他的闲适诗致力于表现日常生活的细节,正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与晚明公安派倡导的性灵文学不谋而合。文章以白居易《感时》诗及袁宏道次韵作品为例,从语言结构与情感取向分析了白居易日常诗性的建构过程及其对公安派的影响。  关键词:《感时》;白居易;公安派;日常诗性  作者简介:李映晓(1995-),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
摘 要:在中国两宋词史中,活跃于十三世纪中期的吴文英是一位重要的大词人,以质实晦涩著称。本文简要介绍了吴文英《莺啼序》的海外研究,并以小见大地总结了海外汉学批评特点,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启发。  关键词: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文体研究;中西比较  作者简介:黄秋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鲁迅作品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20011)。  摘 要:从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动机、阅读感受等方面对江苏师范大学理工科学生进行鲁迅作品阅读状况的调查,旨在进一步探索当代理工科大学生鲁迅作品阅读现状。结果显示,理工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鲁迅作品阅读仍然囿于中学教材并且存在遗忘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
摘 要: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阿米尔的创伤记忆,来再现其特殊的成长之旅,从而揭示出创伤记忆的恢复和个人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阿米尔;创伤记忆;成长  作者简介:马晓君(1993-),女,汉,河北省邢台市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丁玲的青春时代——20世纪20年代,政治历史的浪潮裹挟着一代女儿从乡土卷入城市,由封建农村的生活方式向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进行文化性迁移,面临着新的生存处境。本文从丁玲的两篇小说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入手,由女性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分析这一代女性的内心精神世界,由她们的异化和孤独,阐释女性启蒙和女性幸福最终获得的艰难。  关键词:女性启蒙;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