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大将:坚不可摧的西北长城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WD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晋大将马隆年轻时在家乡兖州东平(今属山东济宁)担任下级官吏,平日里喜欢研读兵书,尤其喜欢琢磨一些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但由于当地没有战事,马隆并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一直都默默无闻。直到魏嘉平三年(251年),他做的一件事才让当地人刮目相看。
  这一年,马隆的前任上司、已经于两年前去世的原兖州刺史令狐愚被指控生前曾参与谋划一场叛乱,朝廷下令将其开棺暴尸三日。三日之后,没有人敢将他重新收葬,只有马隆勇敢地站了出来。马隆不仅花钱为令狐愚重新修建了坟墓,还为他服丧三年,这一义举很快在当地传为美谈。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变身为晋武帝。即位之后,晋武帝心中的头等大事就是讨伐孙吴,从而完成统一大业。为此,他颁布诏令在各地选拔人才,马隆因为良好的口碑,被推荐到京城洛阳担任武官。但他在朝中没有得到晋武帝的赏识,干了好几年也只升到了一个六品的官职。不过,他终于等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机会来自遥远的西北。
  当时的游牧民族迫于气候变化,纷纷往南迁徙。他们经常聚众叛乱,使边境不得安宁。西晋在西北地区面对的不仅有与东汉、曹魏政权进行了二百余年拉锯战的羌人,还有三国时期从北方南下的鲜卑人。而朝廷派去的官员要么昏庸无能、要么有勇无谋,使得当地的局势雪上加霜。
  马隆上书提醒朝廷,凉州附近的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现在应该与羌人缓和关系,专心对付鲜卑人,而刺史杨欣却在凉州一味用武力解决问题,四面树敌,战事一开他孤立无援,必定失败。可惜马隆人微言轻,朝廷并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建议。咸宁四年(278年)底,凉州刺史杨欣果然被叛乱的鲜卑人击败,全军覆没。次年正月,鲜卑首领率众攻占凉州的郡治所在地武威。消息传回洛阳,满朝震惊。直到此时,晋武帝才想起马隆的远见卓识,但已经悔之晚矣。
  武威位于河西地区(今甘肃中、西部)与中原的交通要道上,此地陷落之后,朝廷与河西地区立刻失去了联系。所以,虽然灭吴战争即将打响,但晋武帝还是决定要尽快收复凉州。他在朝中询问有谁愿意帶兵前去平定叛乱,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凉州气候恶劣,就算是和平时期前去做官都是个苦差事,更何况现在鲜卑人在那里气焰正盛,之前朝廷派去平叛的几员大将都兵败而亡,没有人愿意再前去送死。
  这时候,马隆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前往凉州,平定叛乱。正为无人应征而发愁的晋武帝很欣慰,询问马隆有什么作战方略。马隆胸有成竹地回答说:“不用派官军前往,我要自行招募3000名勇士,作为这次作战的主力。”旁人听后议论纷纷,晋武帝却力排众议,同意了馬隆的要求,并任命他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之所以要自行募兵,是因为他看到,随着朝廷在凉州屡战屡败,许多士兵已经对鲜卑人闻风丧胆,带着这些毫无斗志的人去凉州作战无异于自寻死路,只有从民间招募那些希望建功立业的人才有可能击败凶悍的鲜卑人。
  得到皇帝的批准后,马隆立刻开始选拔勇士:要求能拉起36钧(约238千克)的弩和四钧(约26千克)的弓,最后一共招募到了3500人。马隆到武库领取武器的时候,由于武库令和他有过节,竟然给他发了一堆已经腐朽的武器,马隆和武库令争吵,却遭到了御史中丞的弹劾。多亏晋武帝明察秋毫,又下旨重新发放合格的武器给马隆的军队,还给了他们足够使用三年的军需品。
  在历经了数番波折之后,马隆于当年十一月出发西征。朝中的大多数官员都不看好马隆的这次行动,朝廷曾派去了那么多能征善战之将,都在凉州战死沙场,这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马隆怎么可能取胜?
  盘踞在凉州的鲜卑首领听说马隆率军前来,立刻派遣骑兵万人,准备兵分几路,一部分人依托险峻地势进行抵抗,一部分人设伏截断晋军后路。靠着这种战法,鲜卑首领曾屡次击败西晋的军队,他相信,这次的结果也会和往常一样。不幸的是,这次他的对手是马隆。
  面对险峻的地形和敌众我寡的局面,马隆制作了一种叫“偏厢车”的载具。这种偏厢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它由马车改造而成,把车厢换成一个由硬木筑成:外裹铁皮、上方开口的箱子,刀砍不动,箭射不透。人躲在里面,可以以车厢为掩体向敌人射箭。作战的时候,如果是在开阔地带,马隆的军队就把偏厢车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让鲜卑人的骑兵无法施展;在狭窄的山谷地带,他们就在车顶增设木屋,防止敌人从高处袭击。鲜卑人哪里见过这样奇特的装备,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也奈何不了这些偏厢车,只能节节败退。
  除此之外,马隆还想出了各种奇妙的战法来打击敌人。例如,他先在道路两边放置许多大磁石,然后把鲜卑人引到此处交战。鲜卑士兵身上的铁制铠甲被磁石吸住之后,顿时无法自由行动,而马隆的士兵早已换上皮甲,不受任何影响,战斗的结果自然是鲜卑人伤亡惨重。
  在2500里之外的洛阳,自从马隆率军出发后,好几个月音信全无。官员们在私底下议论纷纷,觉得他很可能已经全军覆没。直到马隆派使者回来报告说,自己在凉州大败鲜卑人,朝廷才知道他在西北立下了赫赫战功。一直牵挂着西北战事的晋武帝极为高兴,立刻封马隆为宣武将军。
  马隆收复武威后,对当地的羌人和鲜卑人采取怀柔招抚的政策,使得他们纷纷前来归降。咸宁五年(279年)十二月,马隆率军与鲜卑首领决战,将其斩杀,终于平定了凉州。
  平定凉州之后没过多久,马隆又被任命为西平(今青海西宁)太守。当时的西平郡因为多年战乱,已经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马隆带领驻军在当地屯田开垦,逐渐稳定了局势。
  在西平附近游牧的成奚部族(鲜卑人的一支)时常侵扰边境,晋军前去讨伐,对方就据险而守。马隆见此情景并未强攻,而是让士兵们都带上农具,做出一副屯田戍守的样子。成奚人以为晋军不会立刻进攻,防御渐渐松懈了下来。马隆趁机大举进军,将他们击败。马隆担任西平太守期间,成奚部族一直对他避而远之,再没有侵扰西平。
  太熙元年(290年),朝廷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说,马隆已经年老昏聩,不宜继续镇守西平。在这种舆论氛围下,马隆被朝廷召回了洛阳。但接替马隆的官员上任之后施政无方,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恶化,西平的局势又重新紧张起来。朝廷怕战乱再起,只好罢免了新任的西平太守,让马隆官复原职,这才缓和了当地的形势。而马隆最终也在第二次担任西平太守期间去世,为守卫西北边疆而鞠躬尽瘁。
  纵观马隆的一生,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用他优秀的军事发明和理论,在守卫西北边疆的十余年间,面对当时极为复杂的局势,他屡立战功,为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西晋王朝坚不可摧的西北长城。
  编 辑/朱 寒
其他文献
“法礼之辩”(国家法律与忠孝礼节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古人,因为古代经常发生于法不容、于情可宥的案件(比如为亲人复仇)。历朝历代都曾召开“最高国务会议”,讨论“法礼之辩”,每次都争论激烈,难以统一意见。仅仅有唐一代,就有两则典型案例。  唐开元十九年(751年),监察御史杨汪奉命前往川中嶲州(今四川西昌),因有人举报嶲州都督张审素贪污军款。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张审素的党羽当着杨汪的面杀死
明孝宗弘治年间,有个叫满仓儿的女孩。她的父亲是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千户,按说,这个级别军官的工资并不是很低,应当足以养家糊口,但不知何故,他却弄得生活没法维持。满仓儿的父亲思来想去,打算把满仓儿卖掉。主意一定,他立即找到一个姓张的老妇,要她出面替自己卖掉满仓儿。  这张老太把满仓儿卖给了一个姓张的乐妇(歌妓)。此后,满仓儿被一卖再卖。先是张姓乐妇把她转卖给一名乐工(掌管音乐的官吏),继之,这名乐工
朱元璋出身穷苦,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就执行了。于是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华亭县的地方官也很快执行了。  试点成功,朱元
《三国志》,准确地说,应叫“四国志”。因为,当时在东北还有一国,其名为燕,存在了近五十年。它的国都名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它设有相国、将军,而且人数达几千人。国灭时,有户口4万,人30万,郡4个。  其开创者,名公孙度。  一  公孙度起家,和自己名字有关。当时,他所在的玄菟郡太守也姓公孙。公孙太守几代单传,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少爷,取名公孙豹,可惜公孙豹体质特差,长到18岁生了一场大病,一命呜呼了
一  公元705年,东都洛阳,一场好莱坞式的军事大片正在上演。  相王李旦率领司马袁恕己,兵分三路,捉拿宰相韦承庆、房融和司礼卿崔神庆。另一个宰相张柬之联合多名羽林将军,闯入奉宸府,杀掉了武则天的两个面首张昌宗和张易之,然后将他们的人头送进了女皇的集仙殿。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旦登基,是为唐中宗。这就是著名的“神龙政变”。李氏夺回政权后,武则天和“二张”的旧部很快就遭到清
小时候看《红楼梦》,觉得贾政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他就是个妈宝男,啥事都听贾母的;放着好好的正妻不爱,偏宠阴毒的赵姨娘, 还动不动就打骂宝玉。近来重翻《红楼梦》,惊觉贾政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男人。  百善孝为先,是古代的教育手段。贾政是个读书人,自然对贾母孝敬有加。《红楼梦》第22回,贾政下朝要陪贾母吃饭、哄贾母开心。贾母看他在这里碍手碍脚的,就赶他走,岂料他非但没走,还赔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
反腐剧《人民的名義》热播,“市委书记李达康”成为流量担当。“不与商人做交易,我乃京州李书记”,说得斩钉截铁,大快人心。李达康为什么惹人爱?因为他几乎达到了我们心目中官员的理想状态:能干事、能担责、不腐败。老百姓要的无非就是这几条:官员能干事,就能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官员能担责,自己的问题就能及时得到解决;官员不腐败,办事成本就低、效率就高,不公平的事情就少。有钱花,有人管,能办事,百姓的生活就有
汉朝多奇人,陈遵便是其中最不靠谱的一个。他一生酗酒成性,只要有了酒,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  因为是官二代出身,陈遵身上带着一些纨绔气质,加上他从小就失去了老爸,家里人更溺爱他、娇惯他,所以他变得更加放纵不羁。又因为有曾任京兆尹(长安市长)和廷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爷爷这个坚强靠山,陈遵后来参加了工作也依然不改顽虐的本性。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陈遵在长安市做公务员。同事们都朴素敬业、安分守己,只有
1934年,漫画《父与子》在德国问世,以人间温情对抗白色恐怖,因此备受鲁迅等大家的推崇。  1944年,其作者埃·奧·卜劳恩因受纳粹迫害而在狱中自杀,临终前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将我的儿子抚养成人。”其实他早在漫画中表达了美好的愿望——父子俩手拉手奔向苍穹,化作太阳和星星,为人间带来光明与欢乐。
西汉前期,由于政府“无为”,以地方豪强为主体的黑恶势力猖獗,一度遍及京畿及洛阳、济南、太原、大梁、河内等一二线城市,本该是“首善之区”的京畿,黑恶势力遍地,就连享有二千石俸禄的高官都拿他们没办法。  汉武帝时,河内轵县黑恶首领郭翁伯身材短小,谈吐平庸,但心狠手辣,稍有不快便白刃相见,所杀之人众多。洛阳地区发生械斗,都须请他摆平。  汉宣帝时,涿郡西高氏、东高氏皆为“豪猾”大族,他们垄断市场、非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