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由于各高校扩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普高热”仍在持续升温。
(2)企业转制、机构调整、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使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中职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
(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期望高。
这些因素使中等职业教育处在了弱势地位,成绩好的学生根本不愿上中职,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惜花巨款进普高。“不好好读书就去读中职”成为一些初中班主任的口头禅。中职招生被安排在高中段招生的最末一批,招生困难,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中职学校为了生存,招生已不设门槛,存在大量的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他们普遍是经历了无数次打击的失败者,是在老师、家长的批评多于表扬声中长大的,心理反常,缺乏爱心,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抽烟、早恋、上网吧、损坏学校公物的恶习。
(2)他们往往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尊重,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心理,普遍缺乏自信,自卑感强,不求上进,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尊重、缺乏诚信,对家长、老师说谎。
(3)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喜欢标新立异,把另类当时髦。
(4)组织纪律差,行为上散漫放纵,不服从教育,无视老师的存在,顶撞辱骂师长,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安之若素,经常滋事违纪,甚至在校园内常常因小事动辄打架斗殴。
(5)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学习自觉性差,认知水平较低,不会学习,不爱学习,厌学,拒学,甚至逃学,成绩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可见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欠佳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还未成年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失败者的印记,成了一群个性反叛者。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但不能自立于社会,而社会经济建设又需要他们,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去掉自卑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校园,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中职教育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一本叫《少年儿童研究》的杂志发表了一篇报告,《悲剧从少年开始查——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较差的素质和积累的许多缺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渐成劣迹,终遭死罪。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面对中职生的现状,应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教育者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三、怎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教师要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就会形成某种行为,虽然中职生很多是在叛逆中渡过中学时代的,也养成了这样那样的坏毛病。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只是应试教育把它们暂时掩盖了。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学校和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对中职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多角度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应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生活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2.习惯训练无小事
有这样一首小诗: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战匹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这首小诗,它雄辩地说明了一颗钉子与一个国家的关系,细细品味,就可以看出小诗里寓含着一个大哲理,那就是:要想成功,必须有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就是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不能好高骛远,让学生感到目标高不可攀而失去信心。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简单易行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只要做好每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我们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虽然做到了“大处着眼”,却忽略了“小处着手”,使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让学生从每天的走路、吃饭、说话、上课、穿着打扮、清洁卫生、内务整理等日常习惯入手,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3.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有规可遵,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应该从《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为了便于学生遵守,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在课堂上接听手机或发短信,不谈与上课无关的事,不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不顶撞老师,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进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场所不跑步,不在走廊等通道打闹追逐等,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不欺骗同学,不仗势欺人,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对公共财物不拳打脚踢、不乱划乱扔,不在墙壁、书桌上乱涂乱画,不践踏草坪,使学生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见面说“你好”,分手说“再见”,得到帮助说“谢谢”,如有不对说“抱歉”,交谈要文明,不说脏话、粗话,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自觉整理自己的物品,东西摆放整齐,及时打扫公共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注意卫生的保持,可以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老实诚信,不欺骗家长与老师,不对家长与老师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可以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人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
4.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于一两次活动里,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著名教育家曼恩曾经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记得在一本名叫《你是中国人吗》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印象甚深。这句话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怕八八六十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天天去做,坚持到20天左右的时候,就会准备形成习惯;如果同一种行为坚持到60天左右的时候,一个人的习惯就形成了,一般不会再轻易改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人都有惰性,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需要师生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相同,但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稳定。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以身作则,教师要做好表率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觉得你没说服力。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校长亲自带头实施环保计划,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学生会养成不随地乱扔脏物的习惯,偶尔有同学扔了,学生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相互帮助。注重榜样的示范,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大和古人有怎样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正面诱导十分重要。每隔一段时期,进行一次评比小结,每次小结,评出一、二个典范,这个总结评比除了鼓励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树立榜样,示范和带动更多同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争取家长配合学校
中职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良好行为的养成,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居住分散,离学校远,可采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强联系。如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学校分别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公开信和成绩通知书,这种方式普遍能受到学生家长的关注,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时间放在做重要的事上,消防队的最大贡献应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于救火,所以在对中职生培养时,要突出以人为本,采用多交流、多活动、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不断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受社会、家庭、企业欢迎的劳动者。
(责任编辑 黄 晓)
(1)由于各高校扩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普高热”仍在持续升温。
(2)企业转制、机构调整、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使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中职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
(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期望高。
这些因素使中等职业教育处在了弱势地位,成绩好的学生根本不愿上中职,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惜花巨款进普高。“不好好读书就去读中职”成为一些初中班主任的口头禅。中职招生被安排在高中段招生的最末一批,招生困难,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中职学校为了生存,招生已不设门槛,存在大量的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他们普遍是经历了无数次打击的失败者,是在老师、家长的批评多于表扬声中长大的,心理反常,缺乏爱心,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抽烟、早恋、上网吧、损坏学校公物的恶习。
(2)他们往往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尊重,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心理,普遍缺乏自信,自卑感强,不求上进,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尊重、缺乏诚信,对家长、老师说谎。
(3)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喜欢标新立异,把另类当时髦。
(4)组织纪律差,行为上散漫放纵,不服从教育,无视老师的存在,顶撞辱骂师长,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安之若素,经常滋事违纪,甚至在校园内常常因小事动辄打架斗殴。
(5)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学习自觉性差,认知水平较低,不会学习,不爱学习,厌学,拒学,甚至逃学,成绩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可见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欠佳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还未成年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失败者的印记,成了一群个性反叛者。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但不能自立于社会,而社会经济建设又需要他们,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去掉自卑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校园,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中职教育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一本叫《少年儿童研究》的杂志发表了一篇报告,《悲剧从少年开始查——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较差的素质和积累的许多缺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渐成劣迹,终遭死罪。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面对中职生的现状,应该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教育者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三、怎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教师要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就会形成某种行为,虽然中职生很多是在叛逆中渡过中学时代的,也养成了这样那样的坏毛病。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只是应试教育把它们暂时掩盖了。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学校和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对中职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多角度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应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良好的生活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2.习惯训练无小事
有这样一首小诗: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战匹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这首小诗,它雄辩地说明了一颗钉子与一个国家的关系,细细品味,就可以看出小诗里寓含着一个大哲理,那就是:要想成功,必须有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就是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不能好高骛远,让学生感到目标高不可攀而失去信心。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简单易行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只要做好每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我们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虽然做到了“大处着眼”,却忽略了“小处着手”,使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让学生从每天的走路、吃饭、说话、上课、穿着打扮、清洁卫生、内务整理等日常习惯入手,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3.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有规可遵,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应该从《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始,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为了便于学生遵守,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在课堂上接听手机或发短信,不谈与上课无关的事,不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不顶撞老师,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进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场所不跑步,不在走廊等通道打闹追逐等,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不欺骗同学,不仗势欺人,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对公共财物不拳打脚踢、不乱划乱扔,不在墙壁、书桌上乱涂乱画,不践踏草坪,使学生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见面说“你好”,分手说“再见”,得到帮助说“谢谢”,如有不对说“抱歉”,交谈要文明,不说脏话、粗话,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自觉整理自己的物品,东西摆放整齐,及时打扫公共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注意卫生的保持,可以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老实诚信,不欺骗家长与老师,不对家长与老师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可以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人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
4.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于一两次活动里,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著名教育家曼恩曾经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记得在一本名叫《你是中国人吗》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印象甚深。这句话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怕八八六十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天天去做,坚持到20天左右的时候,就会准备形成习惯;如果同一种行为坚持到60天左右的时候,一个人的习惯就形成了,一般不会再轻易改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人都有惰性,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需要师生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相同,但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稳定。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以身作则,教师要做好表率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觉得你没说服力。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校长亲自带头实施环保计划,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学生会养成不随地乱扔脏物的习惯,偶尔有同学扔了,学生之间也会互相监督、相互帮助。注重榜样的示范,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大和古人有怎样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正面诱导十分重要。每隔一段时期,进行一次评比小结,每次小结,评出一、二个典范,这个总结评比除了鼓励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树立榜样,示范和带动更多同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争取家长配合学校
中职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良好行为的养成,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居住分散,离学校远,可采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强联系。如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学校分别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公开信和成绩通知书,这种方式普遍能受到学生家长的关注,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时间放在做重要的事上,消防队的最大贡献应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于救火,所以在对中职生培养时,要突出以人为本,采用多交流、多活动、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不断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受社会、家庭、企业欢迎的劳动者。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