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宪政学说与国民党的失败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中山先生的宪政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其中的保守性与激进性的冲突,把信奉孙文学说的国民党置于了左右不是的尴尬境地,在中国当时特殊的时空条件下,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关键词]孙中山 宪政 国民党 失败
  
  中山先生的宪政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民主义是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和最终目标,五权宪法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法律形式以及政府组织形式,《建国大纲》中所确立的军政、训政、宪政是落实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具体步骤。但是,中山先生的宪政理论并不是一个圆融的体系,其中的保守性与激进性的冲突,把信奉孙文学说的国民党置于了左右不是的尴尬境地,使得它在政策选择上,既不能一味右转,完全走向专制,也不能一味左摆,完全开放民主。这种尴尬,在中国当时特殊的时空条件下,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孙中山宪政学说的保守性与国民党的失败
  
  中山先生宪政学说的保守性突出体现在其“训政”学说上。所谓“训政”,按照中山先生的意思,是由国民党训练人民自治的能力,以为将来实施宪政做准备。“训政”学说的保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平等是“训政”学说的人性论基础。宪政主义承认人们在智力、德力以及体力等方面的差别,但是,宪政主义并不因此而认为人们在政治上也应当是不平等的,而是恰恰相反。中山先生“训政”说的人性论基础是其新“性三品”说,它把人划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应该说,这种划分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道理如同真理一样,都有一个不可逾越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有道理就成了没道理。中山先生的没道理,就是把他的关于人性不平等的看法移转到了应当人人平等才能够行得通的宪政上来,并由此而主张由“先知先觉”来训练“后知后觉”。至于“不知不觉”,因为“惟上智与下愚不可移也”,属于“不可移”的一类人,所以,尽管中山先生没有讲,大概他们在宪政开始之后,也不应该有立宪国民的资格与权利,因为,他们立宪国民的能力在中山先生“训政”学说中是“训”不出来的。
  第二,“训政”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政治。“训政”对于人的训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训练人民行使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等四权的能力;其二,训练人民完毕国民义务的能力;其三,训练人民“誓行革命之主义”,亦即“三民主义”。中山先生强调,上述三点是县自治的必备条件,而县自治,在中山先生的宪政思想里,又是宪政实施的基础。其中第三点“誓行革命之主义”使得“训政”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但是,宪政是政教分离的政治,宪政主义是和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没有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的“训政”又如何能够训练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呢?而没有独立人格之人,又怎么会具有立宪国民所要求的能力呢?保守的“训政”学说在实践中的贯彻,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并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根基。
  首先,沐浴了欧风美雨的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国民党的“训政”。这些知识分子,和信奉中山学说的国民党一样追求宪政,但是,对于国民党的“训政”,他们无论如何不能赞成,因为,在他们看来,(1)“训政”把人们分为“施训者”和“被训者”是对全国人民的污辱。(2)“训政”强迫人民信仰三民主义,是绝对的思想专制。(3)“训政”摧残人权。(4)“训政”决不能够达到训练人民立宪能力的目的,因为要想让人民学会游泳,必须让人民下水。
  其次,训政给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借口,加剧了国民党的分裂。中山先生的训政是宪政的准备,训政结束之后,其走向是宪政。这就为国民党内的真假宪政主义者提供了与掌握训政主导权的国民党当权派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另外,训政学说也为反共的国民党派别提供了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训政阶段,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还有其他一些政治派别,对于国民党强行要求人们信仰三民主义都难以认同,而国民党内的真假右派,又往往要求国民党当权派加强思想统制,并以此为借口与其展开权力斗争。对于来自党内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国民党当权派有苦难言,因为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能从中山先生的训政理论里获得支持。
  毛泽东说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只有分清敌友,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真正的敌人。国民党实行训政的结果,一方面孤立了自己,分化了自己,把可能团结的朋友都推向了对立面;另一方面,因为训政毕竟还有一个宪政目标,受这个目标的约束,它也不能够用赤裸裸的专政的方式对待反对派,对待真正的敌人。如此以来,国民党焉有不败之理!
  
  孙中山宪政学说的激进性与国民党的失败
  
  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把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次完成。所谓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就是要在进行民族主义,建立共和国的同时,解决民生问题。
  激进的理论总是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乌托邦能够吊起人们的胃口,给人带来幻想,带来过高的期望。中山先生宪政思想当中的激进主义,给了人民以过高的期望,而奉行中山学说的国民党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就要抛弃中山宪政思想中的激进主义,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失望。但是,中山先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没有变,而且,中山先生向来认为“法取乎上,而得其中”,所以,他设计的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方案,就是取法乎上的方案。所谓取法乎上,在中山先生那里具体表现为民权主义里的直接民权以及民生主义。这种方案,在欧美国家也不过刚刚开始试验,中山先生却要拿来由国民党在落后的中国一次性完成,其艰巨是可想而知的!
  实际上,这种艰巨任务国民党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我们先来看看直接民权,所谓直接民权,应该是由人民不假手任何中间环节来直接行使选举权、创制权、罢免权和复决权。但是,在一个大国,尤其是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由老百姓直接行使四权的条件,现在也不具备。中山先生也明白中国的情形,于是他就设计了一个国民大会,由国民大会行使四权,中山先生就说那是直接民权。可是,国民大会的代表仍然只能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利,而不是人民在直接行使权利,因此,这无论如何还是间接民权。
  中山先生空悬了一个目标高远的“民生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在国民党那里成了空想,但是它还高高地悬在那里,是那么耀眼。结果,成了反对派的活靶子。而作为国民党政权的最有力竞争者——中国共产党,部分接过了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却采用非中山式的土地革命的方式,掏空了国民党的权力基础——农民。至此,国民党已经命中注定要走向失败了。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在变与不变的互动中探索前行,昭示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性质。“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变 不变 历史辩证法    伴随着中国历时31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变,可以说以“变”著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脉
也是走火入魔。刚开始投稿那年,他19岁,对写作圈有种近似偏执的误解: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有个叫人过目不忘的笔名。  所以最初,他叫“左青龙”。  连着两篇小说被毙掉后,他无意当中发觉,有个写玄幻的也叫这名字。那人大他八岁,已经出了五本书,还当过主编,目前经营着一家文化公司。他自己写科幻。科幻,玄幻,一字之差,失之不知几千里也,差不多是半人马座到凌霄宝殿的距离。  所以,只好改名字,但肯定不好叫右白
文房一隅,当窗焚香,一把条案,几册古书。在传统文人的风雅生活中,“书”常常不是苦心研读的高文典册,而是悠闲品味把玩的欣赏对象。摩娑书卷、悠然心会于书中之意趣,这是古人的“玩书”之乐。宋人在其诗歌中,对此“玩书”之乐,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值得细细品味。  一、 玩书之乐:宋人的读书趣味  宋代印刷业发达,加之重文轻武的政策,上至帝王、下及孺子,都以读书为高雅的象征,读书活动成为文士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摘要】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立法采取的是“继承损失说”。由于在计算标准上采取了简单的城乡二元标准,一方面不能公正反映每个受害人收入损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导致城乡居民死亡赔偿数额悬殊。因此,应当还原“继承损失说”的本来面目,以每个受害人生前的经济水平和获取收入的能力为最基本的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数额。  【关键词】生命权死亡赔偿金性质赔偿范围计算标准    问题的提出  2005年12月15日凌晨6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不应仅仅以无权处分为其适用的前提,只要存在善意第三人与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冲突,就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可能。法律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补正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即:善意取得制度应着眼于对“善意”的保护;善意取得制度不应以实际取得物的占有为构成要件。  【关键词】撤销权善意取得无权处分    引言  甲对乙负有10万元货款债务,已经超过履行期限半年没有清偿。当乙请求甲清偿时,甲称自
弁 言  丁卯五月,观堂先生黯然自湛颐和园昆明湖,寅恪先生相继撰有挽联、挽诗,略寄哀思、追思与反思。然因篇制短小,未免局促其意,是岁七八月间,寅恪先生复撰《王观堂先生挽词》一畅其旨,后并补撰小序一篇,与挽词绾合成章,深相考索观堂之死因,一时被誉为哀挽诸作之冠,甚者以为乃一代诗歌之楷式。以是纷披之歧说渐趋边缘,而殉文化之说则备受关注。寅恪先生此诗以观堂先生为中心叙写清末数十年间政治、社会与文化之风云
[摘要]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其基本逻辑思路是:研究特定生产条件的分配,以及生产条件参与生产所采取的形式,得出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收入分配方式。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遵循了这一基本逻辑思路,但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改革中作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 分配理论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长期研究的主题之一。马克思的分配观与
虽然已经有很多朋友送的书,但铃木忠志自己也爱买书。他在日本常会逛一些二手书店,翻一翻,淘一淘,拿起一本跳几个章节读一下,若是有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排版设计,就会把它买下来。这是电子书无法提供的一种愉悦感。“我并没有很排斥电子书,只是年纪大了,看电子书有时候眼睛会不舒服,而且电子书没法跳着阅读,没有那种阅读纸质书时的自由感。”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在这么多书中,
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以禅门宗派比拟诗歌宗派,以江西马祖道一比拟江西黄庭坚,马祖的法嗣比拟黄庭坚的后学。这个《宗派图》虽只是以禅喻诗,但由于宗派成员大多都有参禅的經验,特别是其中网罗了善权、祖可、如璧等三个削发的僧人,更使这一诗歌宗派具有某种禅学的性质,以至于后人有“诗到江西别是禅”的说法。如璧是半路出家,另有文介绍,此处只讲善权、祖可两位诗僧。  一  善权,字巽中,号真隐,洪州靖安人,俗姓高
编者的话: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新旧体制的转型,使每一个大学生都面临一个多元的观念世界,处于多重选择标准的矛盾之中,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认识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在翔实的调查基础上。    【摘要】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遍认同,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强化和改进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