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不应仅仅以无权处分为其适用的前提,只要存在善意第三人与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冲突,就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可能。法律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补正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即:善意取得制度应着眼于对“善意”的保护;善意取得制度不应以实际取得物的占有为构成要件。
  【关键词】撤销权善意取得无权处分
  
  引言
  甲对乙负有10万元货款债务,已经超过履行期限半年没有清偿。当乙请求甲清偿时,甲称自己除了一件祖传玉器之外没有任何财产可用以偿债。当乙请求甲变卖其祖传玉器清偿债务时,甲称其祖传玉器已于前一天为帮朋友从银行贷款10万元已与丙银行签订了质押合同,并已将其交付给了该丙银行占有。于是,乙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甲和丙银行为被告,请求撤销两被告之间签订的质押合同。一审法院认为乙的请求不符合我国《合同法》第74条规定的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因而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和民法学理论的通说,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如下:一、须有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二、该行为须于债权发生后有效成立且继续存在;三、须该行为有害于债权;四、在无偿行为场合,不要求受益人有损害债权的故意;在有偿行为场合,还须受益人有损害债权的故意,即其知道或应当知道该行为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至于是否要求债务人有损害债权的主观故意,合同法未明确规定,虽理论上有学者认为应作与大陆法相同的解释①,即撤销权的成立须有债务人损害债权的故意,但笔者认为此说不妥:一则民法的原理不同于刑法,其“故意”要件的设立主要不是为了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而是为了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因此不应再为受害人规定过多的举证责任;二则即便要求主观故意要件,也是采取法律推定的举证规则,即如果债务人明知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而仍然处分财产时,即可推定其具有恶意②。这一点与刑法的举证规则存在着质的区别;而在债务人举证证明自己没有损害债权的故意时,无非也是从证明自己仍有履行原债务的能力的角度来展开,这一点又完全和上述“须该行为有害于债权”这一构成要件相重复。因此笔者认为撤销权的行使无须要求债务人有损害债权的主观故意。
  通过对相关撤销权适用条件的分析可知,不论银行对甲欠乙10万元到期债务这一事实知情与否,甲为银行设定质权的行为完全符合撤销权的法定构成要件,债权人乙完全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甲与银行之间的质押合同。然而,问题在于,如果跳出撤销权的固有模式来看,那么,如果银行是善意的,即其不知道甲的该质押行为在客观上构成了对乙的债权的侵害,在银行与甲之间的质押合同被撤销以后,银行的利益是否也应当得到保护?其是否构成质权的善意取得?如果本案中的质物未实际交付银行占有,则上述情况下银行的利益又将如何进行保护?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
  质押合同被撤销后,基于善意的银行能否构成质权善意取得
  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处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因无权处分以外的原因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善意第三人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物权(本案中是取得质权)?
  问题的关键有两个。其一,当处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因无权处分以外的原因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处分人之前向第三人出质的行为是否构成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所要求的“无权处分”?应该说,虽然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一般认可合同的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这并不能当然得出处分人作为出质物的所有权人无权将该质物出质的结论。那么,在不符合“无权处分”的前提构成要件的情况下,作为善意第三人的银行是否就绝对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该质权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其立法宗旨着手进行分析。善意取得制度的承认,表明法律在总体上采取了牺牲财产所有权的安全而保护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立场。③从而,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前提不在于教条地论证是否存在无权处分,其之所以得到适用,根本目的是在于平衡财产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之间的价值衡量。可见,只要存在善意第三人与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冲突,就应该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可能。
  其二,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是不是要求处分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转让合同有效呢?对此,民法理论有较为充分的论证。史尚宽先生采肯定说,认为善意受让人在转让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时不能取得转让物所有权。他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在原因行为不存在的当事人之间不能适用,而只能适用于与原因行为无关的第三人。④王泽鉴先生则认为应将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意图彻底贯彻,善意受让人在转让合同存在无权处分以外的瑕疵时仍能取得受让物的所有权;⑤其转让合同不存在,只能说明取得此所有权构成不当得利,属于善意取得之后的效力问题,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意旨并无违背。
  质物未交付银行占有,银行是否构成质权的善意取得
  法律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使善意第三人直接取得所有权,还是在于补正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
  依前一种理论,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直接结果是补正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瑕疵并使善意相对人直接取得所有权;至于善意第三人和相对人(无权处分人)之间合同关系的其他瑕疵,则并不影响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力。善意取得制度的直接着眼点在“取得”,即其目的是为了对善意相对人进行直接和最终的保护,保护的手段就是使其直接取得物之所有权;第三人的“善意”只是作为其能够最终取得所有权的条件之一。在无权处分权人的处分权瑕疵得以补正之后,该善意第三人即可直接取得所有权。如果该善意第三人和无权处分人之间的合同还存在不成立、无效、被撤销等其他瑕疵,由于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权在先,该合同瑕疵也只能通过不当得利请求权来予以补救。
  依后一种理论,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直接结果并不是使善意相对人直接取得所有权,而是补正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使善意第三人不致因其相对人无处分权而失去法律上的保护;至于善意第三人和相对人(无权处分人)之间合同关系的其他瑕疵,则并不在善意取得制度的调整范围之内。因此,该说认为在无权处分人和善意第三人间的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解除后,善意第三人并不能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权,从而物的原权利人仍可以行使其所有权的追及效力,而不是只能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
  结论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对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不同的规定和解释,完全是出于到底保护本权利人还是善意第三人的宗旨:
  如果善意取得制度可以使善意第三人直接取得所有权,则法律保护的天平将倾向于善意第三人,对于本人来说,不能行使物上请求权,而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行使侵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但考虑到本人向无权处分人交付占有本身即包含了承担其可能作出无权处分的风险,应当认为本人在这个问题的可保护利益要小于善意第三人,因为善意第三人是纯粹无过错的,而且他还代表了交易的安全性和社会的可信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接取得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设计模式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再来分析补正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的善意取得立法模式。合同当事人可以依据有效的债权合同向对方当事人请求交付标的物,若对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则应负违约责任。这样,在依据善意取得制度补正了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后(这时的“处分”,不是物权行为,而是债权行为),如果买卖合同也无其他瑕疵,则买卖合同有效成立,在善意第三人已取得标的物占有的情况下,其依法基于有效的合同即时取得所有权;如果需要办理物权的移转登记,则他尚未取得所有权,其占有是基于债权的占有,仍然不能对抗本权利人所有权的追及力。这样,第三人可追究无权处分人的违约责任(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善意取得制度的设计模式是在严格区分法律行为的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的理论前提下对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和本人的利益平衡作出的不同选择。应当说,尽管这两种设计模式不存在法律逻辑上的优劣之分,但补正处分权的制度安排较之取得物权式的制度安排更能达成善意第三人和本人的利益平衡。(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政法学院)
  
  注释
  ①马俊驹:《民法案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49页。
  ②张广兴:《债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③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④史尚宽:《物权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6页。
  ⑤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其他文献
[摘要]加拿大联邦制是建立在加拿大历史、地理、经济、民族、宗教等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各省差别很大,因而加拿大联邦体制从建立之日起就受到严峻的考验,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挑战接踵而来。  [关键词]加拿大 联邦制 联邦政府    由于国土辽阔,各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从建立之日起,加拿大联邦体制就受到严峻的考验,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挑战不断,致使加拿大联邦制的发展一波三
摘要 大学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现状,就业工作法制化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法制化 创新机制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持续,我国企业也受到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特合作体作为一种农业新型组织形态和农产品经营新型模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农特合作体在发展水平、区域分布、认识水平等方面仍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在政策上加以支持以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强化培训辅导和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关键词】农特合作体新农村建设对策    所谓农特合作体就是指在对农村区域的优势产品调研基础上,形成战略规划,通过
实习生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批实习生共三人。三人第一天来上班时还见到一个,是更早来的实习生前辈,普通高,很单薄,连手臂最粗的地方也很细。那时,站在一间办公室外面,一名管行政的職员正同他们说话,讲的内容不重要,问问情况,闲聊似的,三名实习生同时察觉有人窥看自己,于是不顾说话中的行政职员,集体转过头去,见到了他。他从远处静静注视这里几秒钟,随后像草原上停下观望的动物,又移动了,隐没到走廊转角的阴影
【摘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工作,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农林院校 农村 基层 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面临非常繁重的任务,同时在一些艰苦、偏远的基层地区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状况。因此,在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开展科学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社会价值观淡化,就业期望值偏高,职业奉献精神缺失,诚信意识相对弱化,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等。要加强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不利因素    社会价值观淡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大学生就业基本是响应党的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和旗帜为一体的系统,在变与不变的互动中探索前行,昭示了历史运动的辩证性质。“变”中坚守着“不变”,“不变”中蕴涵着“变”,“变”与“不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变 不变 历史辩证法    伴随着中国历时31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变,可以说以“变”著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脉
也是走火入魔。刚开始投稿那年,他19岁,对写作圈有种近似偏执的误解: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有个叫人过目不忘的笔名。  所以最初,他叫“左青龙”。  连着两篇小说被毙掉后,他无意当中发觉,有个写玄幻的也叫这名字。那人大他八岁,已经出了五本书,还当过主编,目前经营着一家文化公司。他自己写科幻。科幻,玄幻,一字之差,失之不知几千里也,差不多是半人马座到凌霄宝殿的距离。  所以,只好改名字,但肯定不好叫右白
文房一隅,当窗焚香,一把条案,几册古书。在传统文人的风雅生活中,“书”常常不是苦心研读的高文典册,而是悠闲品味把玩的欣赏对象。摩娑书卷、悠然心会于书中之意趣,这是古人的“玩书”之乐。宋人在其诗歌中,对此“玩书”之乐,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值得细细品味。  一、 玩书之乐:宋人的读书趣味  宋代印刷业发达,加之重文轻武的政策,上至帝王、下及孺子,都以读书为高雅的象征,读书活动成为文士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摘要】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立法采取的是“继承损失说”。由于在计算标准上采取了简单的城乡二元标准,一方面不能公正反映每个受害人收入损失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导致城乡居民死亡赔偿数额悬殊。因此,应当还原“继承损失说”的本来面目,以每个受害人生前的经济水平和获取收入的能力为最基本的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数额。  【关键词】生命权死亡赔偿金性质赔偿范围计算标准    问题的提出  2005年12月15日凌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