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严重阻碍着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语文教学成为众矢之的,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个很老的话题,至今依然是教育界热切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有效
中国分类号:G623.2
一、提高认识,明确纲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效率一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1.考试中考不出好成绩。2.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反映语文水平偏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教学的完整性和文学性。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三种误区。
1.肢解课文。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抛开课文的完整艺术不淡,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教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2.忽视阅读。且不说语文有很美的音乐美感,但就理解问以来说,语文教学中新闻记者就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是以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觉得不如讲解来的快。所以对语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课本外的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来了。
二、心中有效,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学生的只是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否侧,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的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激发兴趣,带动学习
1、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他必须懂得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必须经常保持内容的新颖和变化。其次他必须能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灌,可能这节课你讲的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怎样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去学习语文呢?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夸美纽斯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如果学生只单纯地凭着兴趣而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想提高学习效率也是不可能的》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有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学得之。”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知识,可称得上是“一桶水”,而学生从这“一桶水”中却得到只有“半杯水”或“几滴水”。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缺乏“倒水”的本领,没有掌握好科学方法。这样的教师又怎样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呢?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魏书生,身兼数职,一年有半年时间是在外地开会讲学。据说,他不在学校期间,不用别人代课,学生照常在校自学,却照样能考出好成绩。有人称魏书生是“怪才”。魏书生的教学怪在何处?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说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怎样写好作文等方面,他都教给学生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找出了自学的途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不能孤立。学生学会了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去学习,教师主要在“导”字上下工夫,不要老是“抱着学生走”。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授课,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跑“野马”。从而使学生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主要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好不好,而是要看学生在在这节课中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了,方法是否掌握,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母语不仅仅是工具,更蕴含了民族的情结、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美学内涵的文字。如何传播、发展并引领孩子们走进语文,热爱语文,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的课堂真的成了童真的流淌,成了思想的交锋,成了快乐的游戏,成了人个性的张扬,成了文化的熏陶,成了艺术的享受……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眼中最圣洁、最美丽、最可爱的一抹阳光,照亮人生激活生命呢?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有效
中国分类号:G623.2
一、提高认识,明确纲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效率一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1.考试中考不出好成绩。2.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反映语文水平偏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教学的完整性和文学性。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三种误区。
1.肢解课文。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抛开课文的完整艺术不淡,只挑选其中的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教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2.忽视阅读。且不说语文有很美的音乐美感,但就理解问以来说,语文教学中新闻记者就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是以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觉得不如讲解来的快。所以对语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课本外的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来了。
二、心中有效,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学生的只是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否侧,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的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抓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激发兴趣,带动学习
1、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他必须懂得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必须经常保持内容的新颖和变化。其次他必须能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灌,可能这节课你讲的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怎样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去学习语文呢?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夸美纽斯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如果学生只单纯地凭着兴趣而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想提高学习效率也是不可能的》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有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学得之。”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知识,可称得上是“一桶水”,而学生从这“一桶水”中却得到只有“半杯水”或“几滴水”。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缺乏“倒水”的本领,没有掌握好科学方法。这样的教师又怎样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呢?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师魏书生,身兼数职,一年有半年时间是在外地开会讲学。据说,他不在学校期间,不用别人代课,学生照常在校自学,却照样能考出好成绩。有人称魏书生是“怪才”。魏书生的教学怪在何处?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说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怎样写好作文等方面,他都教给学生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找出了自学的途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不能孤立。学生学会了方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去学习,教师主要在“导”字上下工夫,不要老是“抱着学生走”。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授课,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跑“野马”。从而使学生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主要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好不好,而是要看学生在在这节课中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了,方法是否掌握,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落到实处,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母语不仅仅是工具,更蕴含了民族的情结、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美学内涵的文字。如何传播、发展并引领孩子们走进语文,热爱语文,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的课堂真的成了童真的流淌,成了思想的交锋,成了快乐的游戏,成了人个性的张扬,成了文化的熏陶,成了艺术的享受……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眼中最圣洁、最美丽、最可爱的一抹阳光,照亮人生激活生命呢?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