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于1981年5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是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大学之一。2003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为苏州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一步提高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办学水平,结合地方高等院校的布局调整,优化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将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苏州市职工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成全新的苏州市职业大学。多年来,学校依托苏州地方经济发展,秉承和谐融合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将“职业、文化、服务”三项目标融合在一起,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不断谱写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职业品牌:积聚实力
作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大学之一,苏州市职业大学始终不懈地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着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特征,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学校总结多年办学经验,明确提出了“三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且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化。
所谓“三定”,即:定位——确定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定向——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即学校人才培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定格——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即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三定”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努力创建职业教育品牌。在“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努力适应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对学科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一些人才紧缺的新专业,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学校在同类高校中最早开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物流、外贸与报关、房地产与物业管理等社会急需专业。学校还进一步适应苏州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创建品牌特色专业。苏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态势,其中以机械、电子、IT和现代服务业等地方支柱产业的现代化最为显著,为此,学校的专业始终与苏州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上述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专业。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有三万多名该校毕业生正活跃在江苏省各条战线上,为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与国外职业教育学院交流与合作之路,正在努力跻身于省内先进、全国知名、影响海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院校之列。
文化品牌:增值实力
苏州作为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吴文化积淀、独树一帜的文化风范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吴文化崇文重教、尚德爱智、敏锐灵活的特点,对学校“文化育人”的理念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地域文化蕴涵的精神和气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学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发了“吴文化课程(群)”作为学校文化素质培养的校本课程。开设了《吴文化概论》、《泰伯与吴文化》、《吴地文学》以及《吴地戏曲》和《吴地绘画》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成为该校旅游、文秘等文科学业的专业课,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现在,“吴文化课程”教学已从课堂走向了国家教育部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和校外吴文化古韵今风的传播和开发发展行列,从课堂授课发展到面向更多受众的网络教学,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吴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也被赋予了文化的元素。学校依山傍水,东临越来溪,北依上方山,位处石湖风景区,周边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名人荟萃,如张翰、顾野王、范成大、申时行都曾于此留下历史踪迹。学校决定对校园内的路名、楼名、桥名进行征集,以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如学校的楼名是经过几轮专家咨询会,反复论证,最后以范成大的诗词佳作作为选取资源,确定了10个既能反映区域文化特征又能呼应建筑功能特征的方案,并通过网络公示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赞同,提升了师生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认同感。
为了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还开展了以“凝炼大学精神,构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的召开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师生员工提供了锻炼和展示才华的舞台,使整合后的学校焕发出全新的气象。另外,学校还组织了多场名人报告会,如邀请杨叔子院士和台湾著名影视制作人凌峰等来学校讲座,面对面的倾情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文化睿智灵动的魅力和生命温暖海涵的活力。
服务品牌:提升实力
学校一直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作为发展道路,不断探索校地结合新模式。
“汉达”模式
苏州汉达自动化公司十几年来一直是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基地,青年教师在实习期间主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2006年11月,电子信息工程系与汉达公司成立了“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汉达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立后,利用汉达公司的市场、资金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开发新产品,启动了多个课题,成功开发了多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共建”模式
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建立“教学工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具真实性、有效性,教师的工程一线经验得以增加。将学习课堂搬入企业,实现了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的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是实现学校实验室教学(学术)标准与企业实际工程相结合,教师学术研究与企业工程项目(课题)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现在学校与多家企业共建了实验室,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如落户学校的“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正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服务经济优势,在与苏州市一些企业的合作中实施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应用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相结合的新型“共建”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就业定向与毕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由企业提出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共同考核,经考核合格,愿意留在企业的学生可直接就业。这样的产学合作形式比较适合苏州当地的外资、合资企业,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模式。公司选拔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通过考核组成企业班,直接到企业实习,课程按照企业要求调整,实习结束经考核合格后直接在企业就业,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来学校参观的每个人都能深深地感觉到,走和谐融合的办学之道使学校发展硕果累累,既坚定了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同时又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