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钩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9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下胫腓钩和Suture-button技术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9月采用下胫腓钩(下胫腓钩组)和Suture-button技术(Suture-button组)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下胫腓钩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69岁,平均34.4岁。骨折按Danis-Weber分型:B型5例,C型15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12例。Suture-button组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44岁,平均28.7岁。骨折按Denis-Weber分型:B型3例,C型11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下胫腓联合复位的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获得随访11~114个月,平均63.5个月。下胫腓钩组AOFAS评分84~100分,平均88.3分。Suture-button组AOFAS评分85~100分,平均90.5分(P>0.05)。所有骨折愈合,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下胫腓钩组患者于初次手术后12周行二次手术取出下胫腓钩,其余内固定在距离初次手术后(12.4±1.4)个月(11~15个月)行第三次手术取出。Suture-button组3例于术后12个月取出全部内固定物,其余患者均未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采用下胫腓钩或Suture-button技术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Suture-button技术在手术入路的选择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方面较下胫腓钩具有优势。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单中心胸腹主动脉创伤的治疗方法,寻找适宜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主动脉创伤患者34例,其中男28例,女6例;平均年龄41岁(11~6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伤7例,刀刺伤3例,腹部挤压伤3例,误食鱼刺导致主动脉食管瘘3例,行介入治疗损伤主动脉引起主动脉夹层2例,室缺封堵器脱落划伤腹主动脉1例,脊柱手术过程中误伤主动脉1例。胸主动脉损伤
目的研究束缚应激对大鼠下丘脑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变化及其与行为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束缚应激7 d组、束缚应激14 d组、束缚应激21 d组,每组10只。通过对大鼠束缚制动建立应激模型,旷场实验观测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浓度;Western blot检测模型大鼠下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断和干预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轻、中型TBI患者328例。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认知功能,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分析患者在致伤机制、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CT表现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及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影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EN)与钢板治疗较大年龄(>10岁)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4年儿童尺桡骨双骨折47例(50侧),其中TEN组30侧,钢板组20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开放/闭合复位比例、内固定取出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及前臂骨折治疗效果(按Anderson法)。结果TEN组手术时间为94.3 min,钢板组为120.5 min(P<0.05)。T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