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除了获得历史基本知识的技能,另一个重点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从教历史二十余年,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诸多德育因素中应从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始。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置好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以生动的历史事件、人物和饱满的感情去打动学生。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为国捐躯。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和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3.现场教育。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解放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博物馆,请当地老革命讲述革命烈士刘福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他们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去追求什么。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竹江初级中学)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置好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以生动的历史事件、人物和饱满的感情去打动学生。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为国捐躯。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和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3.现场教育。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解放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博物馆,请当地老革命讲述革命烈士刘福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他们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去追求什么。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竹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