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等方面有较大作用,但在日常习作指导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以认真钻研课标、落实单元要素为镇定剂,把训练构段方式、详细指导分支作手术刀,用坚持面批面改、重视修改调整做处方药,才能真正让思维导图在写作指导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写作;建议
每个班级总有面对写作束手无策的学生,他们审题抓不住重点、思路不清晰、没有合理的写作框架,有的总是无话可说,不断重复叠加堆砌才能达到基本的字数要求,更有甚者,他们惧怕写作,从心理就抵抗写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已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准确审题、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习作的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细节描写和习作评改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等作用。但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是否有真正发挥出思维导图的有效作用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認真钻研课标、落实单元要素
要想学生习作好,教师首先就得对本单元的习作指导要点了然于胸。课标为我们备课指明了方向,单元要素则为我们习作教学敲定了具体范围、明确了具体要求。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这两个单元乍一看都是写物,但结合单元要素来看,写作要求就变得十分明了。《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介绍一种事物》要求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分清状物类习作和说明文习作的不同这是教师做课堂习作指导前的首要大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年级写状物作文不像低中年级多以事物本身的样子做重点,《我的心爱之物》这篇习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所写的物表达感情。那么它一般的写法可以总结为本物 故事 情感。再梳理一下第一单元课文,我们可以将情感细分为两类:《白鹭》和《桂花雨》侧重于借物抒情,这种情是喜爱、是思乡。而《落花生》和《珍珠鸟》更侧重于一种哲理启示、人生感悟。那么,我们可以预设出本单元习作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图1),首先确定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在中心区域,再分为物体简介、物体故事、蕴含情感三大块。
说明文写作指导首先得让学生明白写说明文的目的,它是为了让读者获取知识,帮助读者认识事物的。其次,学生得在课堂上学好基本的说明方法,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些都是写好说明文的基本条件。梳理本单元课文,我们发现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两种,一种平实较为枯燥、一种活泼较为有趣。课文还提供了不同种类的例文方便学生模仿借鉴,比如,写动物,《松鼠》和《鲸》都是很好的模仿对象,笔者在教授《鲸》时,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重新改写了课文,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了语言风格的变化,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若是写物品制作过程,《风向袋的制作》则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所以指导写作时,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需要介绍的事物和语言风格。第二步则是确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事物的主要特点。第三步则是标明初步打算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以动物为例,我们可以制作出基本的思维导图(图2)。
二、训练构段方式、详细指导分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5-6年级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五年级上册单元习作中三次提到分段表述,分别为《二十年后的家乡》《介绍一种事物》和《推荐一本书》,其中《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以列提纲的形式出现的,重点从环境、工作、生活三方面引导学生写出未来的变化。笔者认为,这种结构清晰的文章是训练总分构段方式的绝佳机会,特别是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总起句明确了,这一段的内容也就跟着明确了,分段叙述的习作要点自然而然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基本框架也搭起来了。习作水平一般的小A用“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家乡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智能了”“家乡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作为总起句,降低了他以往写作的难度,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本单元习作他拿到了A,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写作自信心。
同理,在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中,确定好推荐理由后,我们也可以使用“我推荐的第一个理由是这本书内容新奇有趣”“我推荐的第二个理由是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等类似的句子作为总起句。不过,总起句后面的内容如何写具体,教师还是要选择几个比较普遍的推荐理由给中下层的同学一些详细指导。比如,人物个性鲜明这个理由,先得确定你打算介绍几个人物,如果是1-3个,可以先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再用概括性的语言举事例说明,如果书中涉及人物过多,则可以用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再采用相同句式形成排比。每一个推荐理由,教师都要提前预设,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方法给学生(图3)。让思维导图可以真正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写作变得简单。
三、坚持面批面改、重视修改调整
教师若能按照上述两点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习作能基本保证习作不跑题、结构清晰。但是由图转化为书面文字前,教师需确认学生的思维导图确实是符合教师要求的,而且已经是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最优结果,此时面批面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少讲,多留时间给“一对一”指导。指导分四步,一看思维导图基本框架是否为本单元习作要点;二看分支是否具体可操作;三看分支是否需要调换顺序,凸显主次,或是否需要增补删减,详略得当;四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创意,立意选题是否有不落窠臼的,可及时分享,供其他同学参考。
通常,笔者上习作课会将两节课调至一起,先会用十分钟和学生一起审题,根据习作要点搭建思维导图基本框架,对中下层来说较难写具体的内容会面向全班先指导一遍。剩下的时间则由学生开始画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随机巡视。通常优秀生领悟力高,效率也最高,教师只需快速查看他们的图稍作指点并及时分享优秀亮点给其他同学做参考。中下层则需要更多时间一对一指导,根据以往经验,一节课的时间基本可以完成四分之三的学生指导,通过教师审查的则可以开始动笔写草稿作文。剩下的四分之一则需留到第二节课再指导,直到他们的思维导图可以基本达到习作要求,教师则允许他们动笔写草稿。写不完的同学可以回家再写,但前提条件是在家写的必须与课堂画的思维导图相吻合,提高由图转文的实践率,也提高单元作文的合格率。
课标要求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草稿本习作完成后,笔者会用ABC三个等级简单批改,一般来说,A类习作居多,他们可以相互交换草稿本,相互批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B和C类的总人数一般占班级的四分之一,针对他们的共性问题需再次指导,同时分享优秀的草稿习作供他们查看模仿。再让他们根据要求自己修改习作,修改完教师查阅达标后方可誊写作文。综合下来,习作指导需要三节课才能完全完成,笔者想经过画思维导图——指导修改思维导图——写草稿习作——指导修改草稿习作——誊写作文这五步,习作质量自然是毋庸置疑。
四、结语
再好的教学策略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想一番。思维导图既然是指导习作的利器,教师就应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以认真钻研课标、落实单元要素为镇定剂,把训练构段方式、详细指导分支作手术刀,用坚持面批面改、重视修改调整做处方药,治愈“习作难”这个顽疾。
参考文献:
[1]温明贤.思维导图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思维导图;写作;建议
每个班级总有面对写作束手无策的学生,他们审题抓不住重点、思路不清晰、没有合理的写作框架,有的总是无话可说,不断重复叠加堆砌才能达到基本的字数要求,更有甚者,他们惧怕写作,从心理就抵抗写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已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准确审题、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习作的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细节描写和习作评改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等作用。但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是否有真正发挥出思维导图的有效作用呢?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認真钻研课标、落实单元要素
要想学生习作好,教师首先就得对本单元的习作指导要点了然于胸。课标为我们备课指明了方向,单元要素则为我们习作教学敲定了具体范围、明确了具体要求。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这两个单元乍一看都是写物,但结合单元要素来看,写作要求就变得十分明了。《我的心爱之物》要求学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介绍一种事物》要求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分清状物类习作和说明文习作的不同这是教师做课堂习作指导前的首要大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年级写状物作文不像低中年级多以事物本身的样子做重点,《我的心爱之物》这篇习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所写的物表达感情。那么它一般的写法可以总结为本物 故事 情感。再梳理一下第一单元课文,我们可以将情感细分为两类:《白鹭》和《桂花雨》侧重于借物抒情,这种情是喜爱、是思乡。而《落花生》和《珍珠鸟》更侧重于一种哲理启示、人生感悟。那么,我们可以预设出本单元习作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图1),首先确定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在中心区域,再分为物体简介、物体故事、蕴含情感三大块。
说明文写作指导首先得让学生明白写说明文的目的,它是为了让读者获取知识,帮助读者认识事物的。其次,学生得在课堂上学好基本的说明方法,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些都是写好说明文的基本条件。梳理本单元课文,我们发现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为两种,一种平实较为枯燥、一种活泼较为有趣。课文还提供了不同种类的例文方便学生模仿借鉴,比如,写动物,《松鼠》和《鲸》都是很好的模仿对象,笔者在教授《鲸》时,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重新改写了课文,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了语言风格的变化,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若是写物品制作过程,《风向袋的制作》则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所以指导写作时,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需要介绍的事物和语言风格。第二步则是确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事物的主要特点。第三步则是标明初步打算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以动物为例,我们可以制作出基本的思维导图(图2)。
二、训练构段方式、详细指导分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5-6年级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五年级上册单元习作中三次提到分段表述,分别为《二十年后的家乡》《介绍一种事物》和《推荐一本书》,其中《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以列提纲的形式出现的,重点从环境、工作、生活三方面引导学生写出未来的变化。笔者认为,这种结构清晰的文章是训练总分构段方式的绝佳机会,特别是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总起句明确了,这一段的内容也就跟着明确了,分段叙述的习作要点自然而然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基本框架也搭起来了。习作水平一般的小A用“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家乡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智能了”“家乡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作为总起句,降低了他以往写作的难度,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本单元习作他拿到了A,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写作自信心。
同理,在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中,确定好推荐理由后,我们也可以使用“我推荐的第一个理由是这本书内容新奇有趣”“我推荐的第二个理由是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等类似的句子作为总起句。不过,总起句后面的内容如何写具体,教师还是要选择几个比较普遍的推荐理由给中下层的同学一些详细指导。比如,人物个性鲜明这个理由,先得确定你打算介绍几个人物,如果是1-3个,可以先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再用概括性的语言举事例说明,如果书中涉及人物过多,则可以用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再采用相同句式形成排比。每一个推荐理由,教师都要提前预设,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方法给学生(图3)。让思维导图可以真正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写作变得简单。
三、坚持面批面改、重视修改调整
教师若能按照上述两点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习作能基本保证习作不跑题、结构清晰。但是由图转化为书面文字前,教师需确认学生的思维导图确实是符合教师要求的,而且已经是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最优结果,此时面批面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少讲,多留时间给“一对一”指导。指导分四步,一看思维导图基本框架是否为本单元习作要点;二看分支是否具体可操作;三看分支是否需要调换顺序,凸显主次,或是否需要增补删减,详略得当;四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创意,立意选题是否有不落窠臼的,可及时分享,供其他同学参考。
通常,笔者上习作课会将两节课调至一起,先会用十分钟和学生一起审题,根据习作要点搭建思维导图基本框架,对中下层来说较难写具体的内容会面向全班先指导一遍。剩下的时间则由学生开始画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随机巡视。通常优秀生领悟力高,效率也最高,教师只需快速查看他们的图稍作指点并及时分享优秀亮点给其他同学做参考。中下层则需要更多时间一对一指导,根据以往经验,一节课的时间基本可以完成四分之三的学生指导,通过教师审查的则可以开始动笔写草稿作文。剩下的四分之一则需留到第二节课再指导,直到他们的思维导图可以基本达到习作要求,教师则允许他们动笔写草稿。写不完的同学可以回家再写,但前提条件是在家写的必须与课堂画的思维导图相吻合,提高由图转文的实践率,也提高单元作文的合格率。
课标要求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草稿本习作完成后,笔者会用ABC三个等级简单批改,一般来说,A类习作居多,他们可以相互交换草稿本,相互批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B和C类的总人数一般占班级的四分之一,针对他们的共性问题需再次指导,同时分享优秀的草稿习作供他们查看模仿。再让他们根据要求自己修改习作,修改完教师查阅达标后方可誊写作文。综合下来,习作指导需要三节课才能完全完成,笔者想经过画思维导图——指导修改思维导图——写草稿习作——指导修改草稿习作——誊写作文这五步,习作质量自然是毋庸置疑。
四、结语
再好的教学策略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想一番。思维导图既然是指导习作的利器,教师就应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以认真钻研课标、落实单元要素为镇定剂,把训练构段方式、详细指导分支作手术刀,用坚持面批面改、重视修改调整做处方药,治愈“习作难”这个顽疾。
参考文献:
[1]温明贤.思维导图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