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那时,我在市桥东区一所小学任教。那一年,我刚完成一个高年段小循环后接手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教语文兼任班主任。作为老师,谁都希望自己接手的学生聪明乖巧,不要有“特殊份子”。可我接到的这个班,麻烦到学校必须中途换下原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叫健斌的学生,从入学起就闻名全校。他样子特别,身材矮小,细长脸,大眼睛,扁嘴巴,动作敏捷。课间时候,几乎在校园很多角落都能看到他闪过的身影。每天他不停地追逐,有时还与同学吵口或打架,经常看到老师教育他的情景。所以,当我第一次踏进班级大门,看到他正坐在第一排最边上时,我的心就“咯噔”了一下,我知道,我的任务很艰巨。
通过接触,我觉得他智力不错,思维敏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力,只是自制力差,学习不专心,成绩不好。深入了解才知,他家住离学校有十多里路的村子里,家里四个孩子中只有他一个儿子。他父母想办法把他送到这里来,目的就是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得更好。每天,他母亲准时接送他上下学。他们家的女儿则留在本村就读。在家里,他是“小皇帝”。父亲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他基本不听母亲的管教。在班里,他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好几个男同学都在他的“掩护”下捣乱。这个学生必须调教好,而且要治理好这个班,也必须转变这个学生。
可能看到我是刚接手的吧,他是那样放肆地调皮,上课毫无规矩地插话,明目张胆地睡觉。下课不是追逐,就是吵口打架,惹得关心集体的乖巧女生整天来我这里告状。作业不想交就不交,问他为什么不交,他回答干脆——“不会做”,让你无言。
这一天,他接二连三地犯错,先后被我批评教育过,却一点不见好转,还毫无认错诚意。我生气了,吓唬他:“你是不是不想学,不想学就马上回家!”小家伙还真收拾好书包,风一样溜出教室,直奔校门去。神态那样决然。天哪,我懵了,以前还从未遇到肯被老师赶回家的学生啊。我赶紧追到走廊那头,远远地示意学校门卫千万别开门——他一出去谁知他要去哪,会出什么事。就这样,他在校门口与门卫僵持着。
下课后,我立即去处理健斌的事。我知道,我别无选择,必须制服他!我先扬后抑:健斌,我一直以为你很聪明,没想到原来你这么笨!老师叫你走你就走呀?然后很痛心地说:你不知道你妈妈每天风雨无阻接送你,为谁好?你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学位有多紧,多少人正排着队想进这间学校读书呢,你一走,别人马上就挤进来了,就怕到那时,你想再回来,却没有学位了。人家想来来不了,你来了,却不珍惜,还想走,你真笨啊!你从这里走了,哪间学校敢接收你,好学生会被赶跑吗?我接着反复强调一个意思:白让我把你看成聪明的学生,原来你是这样笨。我这样说的目的,是让他觉得老师是看得起他的,只是逃离学校的做法太愚蠢,从而打消他以后再有这种逃跑的想法。
我庆幸,我这样处理是恰当的。因为事后我跟前任老师一反映这事,她马上告诉我他的“奇闻”:二年级时,老师叫他走,他立即去校长那要求退学费。他说他早就不想在这读书了,他一直羡慕姐妹们可以在本村读书——来这里读书太远了,每天很早要出门,很晚才能回到家里。
至此,我更加认定:要教育好他,必须打消他想走的念头。只有他珍惜这里,才会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才能听从这里的老师的教育。
之后,我继续采取攻心战,故意在班上问:你们谁想离开我们学校?不懂得珍惜这样好的学习条件的人,聪明吗?因为之前,我曾在班上灌输过“被老师赶走,是对学生最严厉的处罚,是学生最没面子的事”,所以,全班学生都认为想离开这么好的学校是不聪明的(除非家长需要转学)。从这以后,他真的不愿走了,有时他表现不好,我假装生气叫他走,他也不肯走了,甚至“赶他走”成了对付他最有效的“震慑武器”——只要他肯留下来,我就有办法转变他了。
从此,课堂上我密切注意他,鼓励他举手,多给机会他回答问题;他的作业首先批改,发现问题马上指正;课间,多叮嘱他不要追逐,并尽可能多地询问他近期的表现,让他懂得反思;对于他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他有反复时,给予宽容,给他机会继续改正。慢慢地,他真的变了,脾气不再暴躁,对人有礼貌;学习有兴趣、有耐心,成绩提高了。我安排他做劳动委员,他能带头扫地和捡纸屑,而且很在乎我的评价了,经常跑到我身边叫我,想引起我的关注,得到我的表扬。我们之间的默契增强了,教育效果不断向好。
他的变化有目共睹,他妈妈专程来学校感谢我,说,他舅舅以前总担心健斌会成为“白粉仔”(吸毒者),现在由衷称赞说健斌变好了。我觉得他的变化让我们班安宁了许多,想想班上最大胆的那个都规矩了,其他同学自然收敛了很多。班风变好了,学风自然浓厚。
【体会】
1. 老师真诚爱学生,是转变学生的重要前提。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操。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是架起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曾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学生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本案例中,我自始至终都把带好这个班,教育好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应尽义务。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满怀深情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像健斌这样调皮的学生。正因为倾注了对学生的爱,才能在他们犯错误时不嫌弃,出现反复时不放弃。
2. 老师找准切入点,抓住教育时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做事要讲究“火候”,又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其实都强调了要把握做事的正确时机。有经验的班主任特别注重教育的时效技巧,认为抓住教育的契机,找准切入点,选好教育方法,及时展开教育是保证教育成功的前提。
本案例中的健斌,在原班任手中曾不止一次的要离开学校,但为什么没有转化过来?很显然,就是老师没有抓住转化契机,没进行及时有效地教育。相反,我不认为他拣书包走人有多么恼人,正是这一举动恰好发现了他的“病症”根源——想回村读书,不珍惜在这读书的机会。治病最讲究对症下药,同理,育人也要弄清原因、讲究时机和方法。本案例中,我找准了健斌调皮捣蛋的根源,于是我抓住时机,对他进行认同学校留下来学习的思想教育。当他接受了这一观点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老师要善用心理学原理,“攻心”必能达到师生“同心”目的。
我们有些老师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办公室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直到让其服帖为止。其副作用是学生在情感上不接受,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用攻心的方法就不同了,教师先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学生的原因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必能药到病除。
责任编辑 龙建刚
那时,我在市桥东区一所小学任教。那一年,我刚完成一个高年段小循环后接手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教语文兼任班主任。作为老师,谁都希望自己接手的学生聪明乖巧,不要有“特殊份子”。可我接到的这个班,麻烦到学校必须中途换下原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叫健斌的学生,从入学起就闻名全校。他样子特别,身材矮小,细长脸,大眼睛,扁嘴巴,动作敏捷。课间时候,几乎在校园很多角落都能看到他闪过的身影。每天他不停地追逐,有时还与同学吵口或打架,经常看到老师教育他的情景。所以,当我第一次踏进班级大门,看到他正坐在第一排最边上时,我的心就“咯噔”了一下,我知道,我的任务很艰巨。
通过接触,我觉得他智力不错,思维敏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力,只是自制力差,学习不专心,成绩不好。深入了解才知,他家住离学校有十多里路的村子里,家里四个孩子中只有他一个儿子。他父母想办法把他送到这里来,目的就是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得更好。每天,他母亲准时接送他上下学。他们家的女儿则留在本村就读。在家里,他是“小皇帝”。父亲常年在外地做生意,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他基本不听母亲的管教。在班里,他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好几个男同学都在他的“掩护”下捣乱。这个学生必须调教好,而且要治理好这个班,也必须转变这个学生。
可能看到我是刚接手的吧,他是那样放肆地调皮,上课毫无规矩地插话,明目张胆地睡觉。下课不是追逐,就是吵口打架,惹得关心集体的乖巧女生整天来我这里告状。作业不想交就不交,问他为什么不交,他回答干脆——“不会做”,让你无言。
这一天,他接二连三地犯错,先后被我批评教育过,却一点不见好转,还毫无认错诚意。我生气了,吓唬他:“你是不是不想学,不想学就马上回家!”小家伙还真收拾好书包,风一样溜出教室,直奔校门去。神态那样决然。天哪,我懵了,以前还从未遇到肯被老师赶回家的学生啊。我赶紧追到走廊那头,远远地示意学校门卫千万别开门——他一出去谁知他要去哪,会出什么事。就这样,他在校门口与门卫僵持着。
下课后,我立即去处理健斌的事。我知道,我别无选择,必须制服他!我先扬后抑:健斌,我一直以为你很聪明,没想到原来你这么笨!老师叫你走你就走呀?然后很痛心地说:你不知道你妈妈每天风雨无阻接送你,为谁好?你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学位有多紧,多少人正排着队想进这间学校读书呢,你一走,别人马上就挤进来了,就怕到那时,你想再回来,却没有学位了。人家想来来不了,你来了,却不珍惜,还想走,你真笨啊!你从这里走了,哪间学校敢接收你,好学生会被赶跑吗?我接着反复强调一个意思:白让我把你看成聪明的学生,原来你是这样笨。我这样说的目的,是让他觉得老师是看得起他的,只是逃离学校的做法太愚蠢,从而打消他以后再有这种逃跑的想法。
我庆幸,我这样处理是恰当的。因为事后我跟前任老师一反映这事,她马上告诉我他的“奇闻”:二年级时,老师叫他走,他立即去校长那要求退学费。他说他早就不想在这读书了,他一直羡慕姐妹们可以在本村读书——来这里读书太远了,每天很早要出门,很晚才能回到家里。
至此,我更加认定:要教育好他,必须打消他想走的念头。只有他珍惜这里,才会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才能听从这里的老师的教育。
之后,我继续采取攻心战,故意在班上问:你们谁想离开我们学校?不懂得珍惜这样好的学习条件的人,聪明吗?因为之前,我曾在班上灌输过“被老师赶走,是对学生最严厉的处罚,是学生最没面子的事”,所以,全班学生都认为想离开这么好的学校是不聪明的(除非家长需要转学)。从这以后,他真的不愿走了,有时他表现不好,我假装生气叫他走,他也不肯走了,甚至“赶他走”成了对付他最有效的“震慑武器”——只要他肯留下来,我就有办法转变他了。
从此,课堂上我密切注意他,鼓励他举手,多给机会他回答问题;他的作业首先批改,发现问题马上指正;课间,多叮嘱他不要追逐,并尽可能多地询问他近期的表现,让他懂得反思;对于他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他有反复时,给予宽容,给他机会继续改正。慢慢地,他真的变了,脾气不再暴躁,对人有礼貌;学习有兴趣、有耐心,成绩提高了。我安排他做劳动委员,他能带头扫地和捡纸屑,而且很在乎我的评价了,经常跑到我身边叫我,想引起我的关注,得到我的表扬。我们之间的默契增强了,教育效果不断向好。
他的变化有目共睹,他妈妈专程来学校感谢我,说,他舅舅以前总担心健斌会成为“白粉仔”(吸毒者),现在由衷称赞说健斌变好了。我觉得他的变化让我们班安宁了许多,想想班上最大胆的那个都规矩了,其他同学自然收敛了很多。班风变好了,学风自然浓厚。
【体会】
1. 老师真诚爱学生,是转变学生的重要前提。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操。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是架起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曾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学生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本案例中,我自始至终都把带好这个班,教育好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应尽义务。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满怀深情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像健斌这样调皮的学生。正因为倾注了对学生的爱,才能在他们犯错误时不嫌弃,出现反复时不放弃。
2. 老师找准切入点,抓住教育时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做事要讲究“火候”,又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其实都强调了要把握做事的正确时机。有经验的班主任特别注重教育的时效技巧,认为抓住教育的契机,找准切入点,选好教育方法,及时展开教育是保证教育成功的前提。
本案例中的健斌,在原班任手中曾不止一次的要离开学校,但为什么没有转化过来?很显然,就是老师没有抓住转化契机,没进行及时有效地教育。相反,我不认为他拣书包走人有多么恼人,正是这一举动恰好发现了他的“病症”根源——想回村读书,不珍惜在这读书的机会。治病最讲究对症下药,同理,育人也要弄清原因、讲究时机和方法。本案例中,我找准了健斌调皮捣蛋的根源,于是我抓住时机,对他进行认同学校留下来学习的思想教育。当他接受了这一观点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老师要善用心理学原理,“攻心”必能达到师生“同心”目的。
我们有些老师碰到学生做错了事,抓到办公室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直到让其服帖为止。其副作用是学生在情感上不接受,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用攻心的方法就不同了,教师先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索学生的原因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必能药到病除。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