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旅游与消除贫困研究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从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分析了甘肃实施旅游PPT战略的障碍,提出了政府加强资金和政策引导、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及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四条对策措施。
关键词: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扶贫开发战略;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103-02
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扶贫大会上特别强调“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只有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解决好,我们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只谈“生物”不谈“人”,只见“环境”不见“人”,这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甘肃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 2005年底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 158.86万。目前,甘肃的扶贫还存在脱贫能力差、部分贫困人口还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返贫率高等问题。基于此,从实施旅游PPT战略的角度探讨适合甘肃的扶贫思路和对策对甘肃的扶贫开发进程意义重大。
1.旅游PPT战略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全世界8%的贫困人口集中在12个贫穷国家,其中旅游在11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并且处于迅速增长状态[1]。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 (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随后,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但该类研究关注社区整体利益而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2]。基于此,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明确提出旅游PPT(Pro-poor Tourism)发展战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从旅游的经济影响到小生境旅游中社区参与再到PPT 研究中的贫困人口发展,如何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如何扩大整个旅游产业是研究的焦点和目标[3]。
贵州省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一些学者如蔡雄、陈传康等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其他各省也纷纷采用多种方式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旅游扶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旅游扶贫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4]:政府主导型、景区带动型、农旅结合模式和移民异地开发安置、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模式。
2.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省区之一,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脱贫致富的难度大。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由于旅游资源富集区受人类干扰小,自然生态与人文习俗保存较好,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基础。成功的旅游扶贫必须具备以下的四个条件[5]: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城镇作为依托、拥有一定数量懂经营的旅游人才。甘肃省有一大批具有很高史学价值的人文景点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多元的旅游文化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呈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资源环境容量普遍较大,60%的资源可进入性较好,便于开发利用;人们经营旅游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具有开发旅游的区位和人力资源条件。
2.2旅游PPT战略的效应分析
旅游扶贫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诸如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成本增大、文化冲突等消极影响。

2.3实施旅游PPT战略的障碍分析
实施旅游PPT战略通常会遇到参与障碍,合作与交流、社区期望、项止实施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甘肃省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障碍。(表2)

3.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对策
3.1 总体构想
旅游扶贫开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发展开发,而是一种致力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地贫困居民得到脱贫致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在制定旅游扶贫战略时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重点,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参与性为核心,采取政府主导、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尽快把甘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2 旅游PPT战略发展原则
3.2.1坚持和谐适度的发展原则。
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完善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要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不能盲目不加限制地开发旅游资源,要避免陷入“贫穷落后,资源得以保护;开发建设资源遭到破坏” 的怪圈。在不完全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和情况下,不要盲目开发,防止和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人为破坏。
3.2.2 贫困人口利益最大化原则。
因为国内的旅游扶贫研究对象不明确,常常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是如何使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发展[6],从而使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帮富不扶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将贫困人口利益最大化原则贯穿到旅游PPT战略的始终,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是否以及怎样从旅游扶贫开发中获利。
3.3 甘肃省实施旅游扶贫的对策
3.3.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
贫困人口的受益类型有两种,即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量化,非经济利益不可量化,在实际中对贫困人口来说非经济利益可能比经济利益更加重要[7]。在现实中,旅游业多为企业导向或政府导向,当地的社区居民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旅游业中来,即使被旅游企业雇佣,贫困地区社区居民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商贸经验等原因,而局限在低收入、不重要的岗位上,从而限制了他们提高技能、改善生活的发展机会。由于拥有旅游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外来的投资者是旅游业的最大受益者。其后果是弱化了当地社区自身的文化体系和自主权利,增强了他们对外界的依赖性,也不利于严格的生态保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如工艺品销售不仅可以向旅游者直接销售,而且还可出口,也可以为处于更加劣势地位的人如妇女和残疾人提供收入机会。另外,贫困人口除了直接从旅游业中获利以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的“渗透作用”获利。
3.3.2 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贫困地区的人们因文化意识落后,认识不到自然山水、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等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更不知如何去开发利用。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旅游扶贫开发效率,旅游扶贫首先要培养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正如Murphy(1985)指出的那样:“要在社区内开发旅游业,那么传统产业的东道主必须成为自愿的合作者。”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强调本地居民直接参与,既有利于“扶贫”功能的实现,又有利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培训、帮助市场营销等直接的干预手段和促进政策改革、支持同社区居民合作经营等间接手段帮助他们积极参与旅游。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全依赖社区和家庭,社区交通、饮食、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环节,家庭旅馆是贫困地区解决旅游住宿问题的最佳选择。只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建设中来,旅游扶贫开发的工程就完成了关键的一环。
3.3.3建立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
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产业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产业支持系统要求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应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要求和游客的进一步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支持系统要求甘肃省对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旅游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社会支持系统要求在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轨迹上,不出现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社区带来文化侵蚀或者居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态度转变而导致旅游业的衰退。要求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资源加以保护、合理利用,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管理支持系统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行动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以上三个系统的总体发展要求,是保障前三个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
3.4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
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是贫困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是指有目的地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甘肃的生态景观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库,但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如果不重视保护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那么原有的景观将不复存在。特色旅游是指利用地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于求知、求奇、求新、求异,甘肃有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宗教色彩、神秘的民间文化、奇异的民族服饰和古朴的风土人情,具有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本底,而特色又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是旅游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杨桂红.论PPT旅游发展战略在西部贫困消除中的积极作用[J].学术探索,2003,(2):69-71.
[2]Caroline Ashley, Charlotte Boyd, Harol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 [J].ODI.2000.
[3]Caroline Ashley, Dilys Roe, Harol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Strategies: 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Z]. ODI, IIED, and CRT, 2001.
[4]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9(3):32-36.
[5]杨敏,宋保平,李君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3,7(4):47-49.
[6]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0,17(1): 17-21.
[7]Yves Renar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ro-Poor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St. Lucia Heritage Tourism Programme[Z]. PPT Working Paper No.7, 2001.
[作者简介]金蓉(1977-),女,四川内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07-04-30(责任编辑:罗哲)
关键词: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扶贫开发战略;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103-02
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扶贫大会上特别强调“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只有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解决好,我们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只谈“生物”不谈“人”,只见“环境”不见“人”,这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甘肃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 2005年底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 158.86万。目前,甘肃的扶贫还存在脱贫能力差、部分贫困人口还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返贫率高等问题。基于此,从实施旅游PPT战略的角度探讨适合甘肃的扶贫思路和对策对甘肃的扶贫开发进程意义重大。
1.旅游PPT战略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全世界8%的贫困人口集中在12个贫穷国家,其中旅游在11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并且处于迅速增长状态[1]。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 (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随后,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但该类研究关注社区整体利益而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2]。基于此,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明确提出旅游PPT(Pro-poor Tourism)发展战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从旅游的经济影响到小生境旅游中社区参与再到PPT 研究中的贫困人口发展,如何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如何扩大整个旅游产业是研究的焦点和目标[3]。
贵州省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一些学者如蔡雄、陈传康等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其他各省也纷纷采用多种方式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旅游扶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旅游扶贫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4]:政府主导型、景区带动型、农旅结合模式和移民异地开发安置、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模式。
2.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旅游PPT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省区之一,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脱贫致富的难度大。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由于旅游资源富集区受人类干扰小,自然生态与人文习俗保存较好,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基础。成功的旅游扶贫必须具备以下的四个条件[5]: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城镇作为依托、拥有一定数量懂经营的旅游人才。甘肃省有一大批具有很高史学价值的人文景点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多元的旅游文化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呈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资源环境容量普遍较大,60%的资源可进入性较好,便于开发利用;人们经营旅游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具有开发旅游的区位和人力资源条件。
2.2旅游PPT战略的效应分析
旅游扶贫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诸如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生态环境成本增大、文化冲突等消极影响。

2.3实施旅游PPT战略的障碍分析
实施旅游PPT战略通常会遇到参与障碍,合作与交流、社区期望、项止实施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甘肃省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障碍。(表2)

3.甘肃省实施旅游PPT战略的对策
3.1 总体构想
旅游扶贫开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发展开发,而是一种致力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地贫困居民得到脱贫致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在制定旅游扶贫战略时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重点,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参与性为核心,采取政府主导、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尽快把甘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2 旅游PPT战略发展原则
3.2.1坚持和谐适度的发展原则。
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完善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要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不能盲目不加限制地开发旅游资源,要避免陷入“贫穷落后,资源得以保护;开发建设资源遭到破坏” 的怪圈。在不完全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和情况下,不要盲目开发,防止和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人为破坏。
3.2.2 贫困人口利益最大化原则。
因为国内的旅游扶贫研究对象不明确,常常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是如何使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发展[6],从而使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帮富不扶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要将贫困人口利益最大化原则贯穿到旅游PPT战略的始终,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是否以及怎样从旅游扶贫开发中获利。
3.3 甘肃省实施旅游扶贫的对策
3.3.1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
贫困人口的受益类型有两种,即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可以量化,非经济利益不可量化,在实际中对贫困人口来说非经济利益可能比经济利益更加重要[7]。在现实中,旅游业多为企业导向或政府导向,当地的社区居民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旅游业中来,即使被旅游企业雇佣,贫困地区社区居民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商贸经验等原因,而局限在低收入、不重要的岗位上,从而限制了他们提高技能、改善生活的发展机会。由于拥有旅游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外来的投资者是旅游业的最大受益者。其后果是弱化了当地社区自身的文化体系和自主权利,增强了他们对外界的依赖性,也不利于严格的生态保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如工艺品销售不仅可以向旅游者直接销售,而且还可出口,也可以为处于更加劣势地位的人如妇女和残疾人提供收入机会。另外,贫困人口除了直接从旅游业中获利以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收入的“渗透作用”获利。
3.3.2 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贫困地区的人们因文化意识落后,认识不到自然山水、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等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更不知如何去开发利用。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旅游扶贫开发效率,旅游扶贫首先要培养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正如Murphy(1985)指出的那样:“要在社区内开发旅游业,那么传统产业的东道主必须成为自愿的合作者。”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强调本地居民直接参与,既有利于“扶贫”功能的实现,又有利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培训、帮助市场营销等直接的干预手段和促进政策改革、支持同社区居民合作经营等间接手段帮助他们积极参与旅游。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全依赖社区和家庭,社区交通、饮食、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环节,家庭旅馆是贫困地区解决旅游住宿问题的最佳选择。只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建设中来,旅游扶贫开发的工程就完成了关键的一环。
3.3.3建立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
完善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产业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管理支持系统。产业支持系统要求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应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要求和游客的进一步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支持系统要求甘肃省对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旅游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社会支持系统要求在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轨迹上,不出现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社区带来文化侵蚀或者居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态度转变而导致旅游业的衰退。要求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资源加以保护、合理利用,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管理支持系统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行动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以上三个系统的总体发展要求,是保障前三个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
3.4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
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是贫困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是指有目的地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甘肃的生态景观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库,但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如果不重视保护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那么原有的景观将不复存在。特色旅游是指利用地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于求知、求奇、求新、求异,甘肃有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宗教色彩、神秘的民间文化、奇异的民族服饰和古朴的风土人情,具有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本底,而特色又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是旅游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杨桂红.论PPT旅游发展战略在西部贫困消除中的积极作用[J].学术探索,2003,(2):69-71.
[2]Caroline Ashley, Charlotte Boyd, Harol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 [J].ODI.2000.
[3]Caroline Ashley, Dilys Roe, Harold Goodwin. Pro-Poor Tourism Strategies: Ma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Z]. ODI, IIED, and CRT, 2001.
[4]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9(3):32-36.
[5]杨敏,宋保平,李君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3,7(4):47-49.
[6]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0,17(1): 17-21.
[7]Yves Renar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Pro-Poor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St. Lucia Heritage Tourism Programme[Z]. PPT Working Paper No.7, 2001.
[作者简介]金蓉(1977-),女,四川内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07-04-30(责任编辑: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