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创造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一大特点。如何才能提高实验课效果呢?笔者认为,要强调实验教学的目的性,加强实验过程的引导,发挥多媒体优势,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拓展其思维空间。
小学科学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的实验方式。科学课学习活动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实践性、协作性、创造性。课堂环节的一般框架是:先提出问题、再猜测可能性、制定实验方案、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资料、得出结论。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亲身经历,学会提出问题,并能主动思考和发现科学道理。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学会探究的方法,学会从课本和电脑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科学知识,制订探究目标计划,然后通過实验证明已有知识,最后和同学交流,互助互学形成结论。
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如何才能提高实验课效果呢?以下是几点探索。
一、教师要深刻理解实验的目的性
每一册科学教材都安排了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有些应该是分组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如缺乏器材等,不得不改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动手操作体验过程,变成了记忆结果。更重要的是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方法、步骤、探索、纠正和创新等关乎体验的科学素养不能得到培养。这样一来,科学实验的结论就成了记忆知识点了,和其他学科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有些实验学生做起来了,但由于学生对实验究竟是干什么的不明白,加上结论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就更不知道做实验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绿豆的发芽实验,许多学生也在家里自己种过绿豆芽,也了解一些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情况。那么科学课让做绿豆发芽实验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就不去想了,反正绿豆是发芽了。
其实实验的本质是研究。绿豆发芽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几组对比实验,科学地掌握绿豆发芽需要的几个必须的条件。也就是以研究绿豆发芽必须的条件为目的,而不是像农民,以绿豆种子能发芽为目的。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引导
做实验究竟是为什么?一个实验过程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否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反复操作,而且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现实是分组实验中,学生随意性很大,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操作,或者没有计划性的操作,只图了热闹和好玩。教师应该强化过程指导。一是强调目的性。二是课前规划好什么实验适合分组,什么实验需要演示。三是哪些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启发和拓展。课堂中要有民主、开放和自由创造的氛围,但也要一点一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像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态度。四是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的缺乏,老师就要提前做些准备,自制一些,尽量完善实验。
比如:在研究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时,需要地球仪,但是,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一个假想的地轴,而这个地轴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是倾斜的。(角度是23°26′)
如果只是转动地球仪,用语言给学生解释,学生很难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需要老师课前做一个能卡在地球仪上的纸板,且平分地球仪,北极圈和南极圈分别在纸板的两边。这样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北极圈完全在太阳照射范围内,北极地区太阳一直在天上不会东升西落。这就是极昼现象。而在南极地区,由于自转轴的南端背向太阳,就好比纸板把太阳光遮挡住一样,太阳只能照射到南半球的一部分,是冬季。而南极地区的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看不到太阳,就有了极夜现象。到了12月22日前后,情况刚好相反,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而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了。
一个“量身定制”的纸板解决了大问题。所以实验课教学,必备的器材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配备,教师也不可被动教学,要主动积极想办法解决,高效地实施教学。
三、
小学科学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的实验方式。科学课学习活动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实践性、协作性、创造性。课堂环节的一般框架是:先提出问题、再猜测可能性、制定实验方案、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资料、得出结论。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科学探究实验,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亲身经历,学会提出问题,并能主动思考和发现科学道理。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学会探究的方法,学会从课本和电脑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科学知识,制订探究目标计划,然后通過实验证明已有知识,最后和同学交流,互助互学形成结论。
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如何才能提高实验课效果呢?以下是几点探索。
一、教师要深刻理解实验的目的性
每一册科学教材都安排了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有些应该是分组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如缺乏器材等,不得不改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动手操作体验过程,变成了记忆结果。更重要的是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方法、步骤、探索、纠正和创新等关乎体验的科学素养不能得到培养。这样一来,科学实验的结论就成了记忆知识点了,和其他学科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有些实验学生做起来了,但由于学生对实验究竟是干什么的不明白,加上结论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就更不知道做实验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绿豆的发芽实验,许多学生也在家里自己种过绿豆芽,也了解一些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情况。那么科学课让做绿豆发芽实验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就不去想了,反正绿豆是发芽了。
其实实验的本质是研究。绿豆发芽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几组对比实验,科学地掌握绿豆发芽需要的几个必须的条件。也就是以研究绿豆发芽必须的条件为目的,而不是像农民,以绿豆种子能发芽为目的。
二、加强实验过程的引导
做实验究竟是为什么?一个实验过程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否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反复操作,而且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现实是分组实验中,学生随意性很大,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操作,或者没有计划性的操作,只图了热闹和好玩。教师应该强化过程指导。一是强调目的性。二是课前规划好什么实验适合分组,什么实验需要演示。三是哪些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启发和拓展。课堂中要有民主、开放和自由创造的氛围,但也要一点一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像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态度。四是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的缺乏,老师就要提前做些准备,自制一些,尽量完善实验。
比如:在研究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时,需要地球仪,但是,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一个假想的地轴,而这个地轴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是倾斜的。(角度是23°26′)
如果只是转动地球仪,用语言给学生解释,学生很难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需要老师课前做一个能卡在地球仪上的纸板,且平分地球仪,北极圈和南极圈分别在纸板的两边。这样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北极圈完全在太阳照射范围内,北极地区太阳一直在天上不会东升西落。这就是极昼现象。而在南极地区,由于自转轴的南端背向太阳,就好比纸板把太阳光遮挡住一样,太阳只能照射到南半球的一部分,是冬季。而南极地区的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看不到太阳,就有了极夜现象。到了12月22日前后,情况刚好相反,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而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了。
一个“量身定制”的纸板解决了大问题。所以实验课教学,必备的器材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配备,教师也不可被动教学,要主动积极想办法解决,高效地实施教学。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