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挖掘黄土下的“潜信息”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李宏飞、王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与近代科学的兴起关系密切。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将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比喻成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考古地层学借鉴自地质学基本原理,考古类型学借鉴自生物学基本原理。可见,考古学源于科学,属于科学,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
   然而,由于学科划分及学术背景等原因,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从事“科技考古”的学者大多出身于理工学科,与从事“传统考古”的学者在研究范式和思路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科技考古”与“传统考古”之间出现了泾渭分明的研究鸿沟,既有的合作成果也往往呈现出自说自话的“两张皮”现象。考古学界已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许多从事“科技考古”的学者明确指出所谓“科技考古”就是“考古”,只有将包括科技手段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获取遗迹和遗物中的“潜信息”,考古学科才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
   《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一书的出版,为“传统考古”与“科技考古”如何上升至共通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范例。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从事夏商周考古和生物考古研究,尽管处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展开却都依赖于对发掘材料的整理分析和考古信息提取。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的小双桥遗址是一处介于商代早、晚期之间的重要都邑遗址,在1990~2000年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一批祭祀遗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人骨,地层中也出有数量较多的非正常死亡人骨。
   以往的“传统考古”研究主要依靠遗迹单位中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的特征来判断年代及性质,但这些遗迹单位以出土人骨为主,根据同出的其他遗物仅能得出推测性的认识,难以确认这些人骨的身份信息。相比之下,生物考古能够通过骨骼胶原蛋白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取更多肉眼看不见的“潜信息”,为探究这批人骨的身份信息提供全新的思路方法和科学信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古研究的展开需要研究方法的有力支持。在本书的第二章,作者分别对考古类型学实践操作方法、考古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陶器科技分析和人骨科技分析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作者并不满足于对研究方法的“拿来主义”,也在反思过去研究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并非如以往通常所见“中规中矩”的考古学研究著作,而是一部从考古材料的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目的和科研计划,充分发挥考古学传统研究方法和科技手段优势的有机整合之作。
   放眼未来,多学科合作是考古学研究的必然发展方向,《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正是一部顺应学科发展潮流的探索之作。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古史重建,《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在扎实的考古学研究基础上,探索性地揭示了商夷关系转变的历史原因,对于重建商代历史贡献出了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采用 RELAP5/MOD3. 2 系统程序建立一体化小型反应堆的事故分析模型,包括反应堆冷却剂系 统(RCS)、简化的二回路系统和专设安全设施.一体化多用途的非能动小型压水反应堆( SIMPL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法收效甚微,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截至目
7月15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在纽约总部联合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保范围的扩大,患者对先进手术水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手术的要求由面向治疗转化为面向康复。面向康复手术的低损伤和快愈合特点,除了取决于临床医生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筑结构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的40多年间,许多建筑物在建筑功能的完善程度和建筑结构的形式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及创面修复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4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湿润
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是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地方专业院校主动适应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地方医学院校国际化发展,需要将国际视野与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课
<正>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1、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时期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各学科教学纷纷围绕素质教育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我国职业中职的教学过程中,音
会议
文化遗产资源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资源,对改善经济业态、拉动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一些因深厚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