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这一新原理,阐明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组织学结构,并对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临床病症与经筋、络脉、皮部等文献进行研究比较,对筋膜下组织进行解剖层次和结构研究,观察两者的关系,以此揭示经筋、络脉、皮部的实质,评价针刀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临床疗效。笔者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为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提供了一种全面、有效的疗法,提高了针刀疗效,对完善针刀操作提供依据,并为针刀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开辟更加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提高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将我们祖先2000多年前所著的《黄帝内经》的络脉和皮部及其病症的文献,与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等其他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文献对比,研究分析其关系,证明先人中医经筋、络脉及皮部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及其理论的完整性,为我们进行针刀医学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解剖研究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解剖教学用的女尸体标本一具,置于操作台上,在尸体背部和前臂掌侧尚未剥皮部位,用解剖器具进行无破坏性分离解剖。常规解剖切皮,沿皮缘切开向脊柱中线方向及臂的桡侧和尺侧方向提起,尽量翻掀。观察皮肤、浅筋膜、皮下支持带、皮下神经血管走向。3.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来解放军第八一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3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15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3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22岁,平均47岁;病程7天-1、2年;按照小腿胫侧和手臂外侧的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临床表现收集病例,并对其进行针刀临床治疗,以0.6mm针刀以上下3公分的距离密集排刺9到12针;或可在皮下筋膜通透扫散。记录治疗次数及疗效,预留患者电话,3月后进行治疗后第一次电话随访。对其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论文报道。研究结果:经过针刀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基础研究,发现在皮肤与深部筋膜连接处有深层连于皮下筋膜的纵行的纤维小带,此纤维小带深入皮下筋膜,连接牢固,附于皮肤内面,用力撕扯,可见其排列方向与皮肤垂直,与皮肤牢固连接,用手拉紧皮肤撕扯,亦不能掀开皮肤,用手术刀沿皮缘切断此纤维小带,方可扩大皮肤掀起的范围,此即为肉眼所见的皮下支持带。经过针刀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临床研究,小针刀疗法可以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患者的酸胀、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研究结论:小针刀疗法可以切断变性老化的皮下支持带,解除皮下支持带等筋膜结构对穿行期间的血管神经形成的卡压,经过针刀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基础与临床研究,阐明了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发生,发展及其病理结构基础;揭示了经筋、络脉、皮部的实质,是古代中医对筋膜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病症的描述与记录,反之亦证明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与古代中医在临床实践的认知上具有同源关系。应用针刀在临床上防治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提出了针刀医学临床治疗相应疾病的理论及方法,是针刀医学开创性的工作。小针刀治疗可以广泛的应用在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患者身上,不受性别、年龄、体型的约束。小针刀治疗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显著、经济、无创或微创,可重复治疗。研究创新点:本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及理论,并第一次阐明了非典型性血管神经卡压的组织结构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