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教师信息素养虽已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信息知识缺乏、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师信息素养差异突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大多数研究从优化外在因素进行考虑,而对教师的主体性的重视不够。教师作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主体,其具备的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信息素养的发展,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本研究以教师自身为焦点,关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在自我提升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师信息素养核心要素,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框架,进而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信息素养自我提升意识、信息素养自我提升学习、信息素养自我提升实践和信息素养自我提升专业发展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基于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的实证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整体良好,但维度发展不均衡;在区域、城乡、学历、年龄段方面差异表现突出;个别子维度表现相对薄弱。同时,本研究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范畴提炼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同事影响、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学校提供的技术支持、社会性保障机制、信息化活动为核心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四个一级维度间的关系,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的关系模型,一方面形象地呈现了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发展的螺旋上升结构,反映四个一级维度既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关系,另一方面为教师素养自我提升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实践参考。最后,针对当前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存在的不足,以影响因素及关系模型为依据,为优化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提出三方面策略建议:三方协同,促进教师个体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均衡发展;搭建学习共同体,以缩小教师群体自我提升能力差异:针对薄弱点发力,促进教师自我提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关注教师主体性,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框架,弥补现有研究中对教师主体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侧重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过程的评估;关注能力要素间的螺旋交互,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的关系模型,使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能力的发展过程更加清晰,对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当然,本研究也存在指标不够细化、受主观性影响、实证范围较小等不足,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