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历史教科书有助于解释民国历史教育、中学教育发展的轨迹。清末学制的颁布,历史课正式成为新式学堂一门独立的课程,历史教科书也开始由翻译、改编外国版本逐渐转向国人自编。历史教科书不仅是传递历史、进行历史教学的载体,而且也是反映史学思想、社会变迁及其影响的镜子。吕思勉是现代著名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学家,编著了大量的历史教科书、教辅用书以及历史通俗读物等,对历史教育事业的贡献可谓鞠躬尽瘁。目前,学术界对作为历史学家的吕思勉研究得较多,主要集中在他的史学成就上,而对于其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比较薄弱。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吕思勉编撰的本国史教科书进行了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教育及教科书,主要分为民国教育概况、民国教育概况、民国历史教科书三个方面。对于民国教育概况,选取学制和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两方面进行回顾,对于历史教育概况则从历史课程及课程方法的演变和教学方法的演变两方面展开回溯。这两节都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国教育或者历史教育的情况的说明,最后是民国历史教科书概况,分为两个阶段,即从译介、改编到自编和文字由文言向白话文转变。这就将吕思勉编撰的本国史教科书置于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教科书。第二部分是对吕思勉编撰的本国史教科书的探析。首先对吕思勉的生平进行了回顾,了解吕思勉本人及教科书编撰的情况。接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吕思勉所编撰的教科书进行分析,并与同时期其他几版本国史教科书相比较,得到内容有四个方面的特点:重视史料的运用,但考据学内容对学生来讲有难度;关注历史分期,但带有较强主观性;重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结构的三个方面的特点是:大小字相结合;地图、表格和历史图片的使用,但其中历史图片较少;前言和课后习题的设置,但其中课后习题没有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发挥较大作用。力图对吕思勉编撰的本国史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有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第三部分是对吕思勉编撰的本国史教科书的评价,主要基于第二部分的研究与阐释。所作出的评价从长处和不足两个方面展开,对于长处,主要有以下三点:强调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坚持本国史单独编写;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史相整合的内容;重视史料的运用。对于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文字叙述晦涩难懂,缺乏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建议;对重要人物的观点不合时宜,主要是关于岳飞和秦桧的。最后提出对现在教科书编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及建议,值得充分肯定并加以借鉴的是两个方面:全面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史料的运用。须加关注并尽量避免的也是两个方面:文字叙述应该简明易懂;对人物的评价要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吕思勉编撰的本国史教科书,是他的历史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产物,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钻研。对吕思勉编著的本国史教科书进行探析,可以看出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不是纯粹的技术工作,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写照。吕思勉深谙史学理论与教学理论,注重人自我的发展,力图向我们展示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不会让我们成为偏执狂,真正的历史也不会教我们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真正的历史是跳动的音符,是注重内省的,是自我发现和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