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洞庭诗歌是璀璨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旨在对唐代洞庭诗歌做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文化、文学的发展渊源、文本表现的重要特征以及它在唐诗中的独特风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洞庭文化与洞庭诗歌渊源。将洞庭诗歌的发展放在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等宽泛的大环境中,从文化学、地理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展现的是唐代洞庭诗歌的整体风貌。洞庭是由“山—水—楼”相互衬托,主客辉映而成的群体胜景,尤其自唐代张说与友人登楼览胜,临风吟咏始,唐代的文人墨客便风邀云集,接踵而来,泛舟洞庭,泼墨抒怀,留下了较大数量的优秀诗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唐代著名诗人都在他们的诗歌中,留有吟咏洞庭的之篇什,他们或登楼览胜,一吐胸中块磊和襟抱,或泛舟大渊之中,吟咏天地造化之鬼斧神工,或君山怀古,感受以悲情怨愫为主旋律的幽古文化传统的浸淫,在主题和艺术上,都染上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文学色彩,在整部唐诗中,显得别有韵致,摇曳多姿。据此,这一部分从岳阳楼登临诗、洞庭湖泛舟诗、君山题咏诗三个层面,尽情表现唐代诗人们在洞庭的登楼咏怀、逍遥意识和返璞归真情结。第三部分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入手,重点论述了李白和刘长卿的洞庭诗作。李白和刘长卿作为盛唐、中唐的杰出代表,由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等诸多因素,同样的洞庭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怀。这部分主要通过考证、比较等多种方式,对他们的洞庭诗歌作了具体而深刻的探讨。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唐代洞庭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特征。在意象上,洞庭诗承《楚辞》传统,选取的几乎都是独具洞庭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自然人文意象,如洞庭落叶、洞庭桔、洞庭猿、洞庭船、洞庭斑竹、黄陵庙、洞庭莎草等;情感上,绝大部分唐代洞庭诗歌其实都蕴涵着同样的一种情怀——难解的洞庭愁,“洞庭愁”是洞庭湖赋予唐代诗人最多最独特的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情绪感受,更是唐代洞庭诗歌精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