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诗学自9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广泛争鸣。到如今,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新的生长点,文化诗学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文艺理论学科的一个新格局。然而,谈到“文化诗学”这一术语,学术界更多的学者直接想到的就是西方以格林布莱特为首的新历史主义学派。甚至学术界不少学者仍然主张中国的文化诗学就是西方新历史主义的“舶来品”,是西化的产物。而事实上,我们当下学界倡导的文化诗学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尽管其命名的术语一致,但无论在现实基础还是在学理建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谓是不同语境、不同诗学背景下催生的两股文艺文化思潮。本文力求从中国当下文化诗学整体研究概貌的基础上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诗学模式的梳理以及对当代现实文论、文化现象、创作实践的归纳,从中揭示文化诗学模式自古到今的动态演进历程,并在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差异比较中,论证中国文化诗学的“本土性”根源。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通过对80年代以来学界对文化诗学的思考,归纳出它由萌发到兴起再到兴盛的过程,阐明其兴盛的原因。并进一步归纳出中国文化诗学的特征内涵及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当代文化诗学批评的成就得失。第二章文化诗学生成的历史之源。这一章基于第一章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诗学的梳理,阐明“知人论世模式”、“双向建构模式”、“以诗为诗模式”与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的内在一致性。并通过传统文化诗学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差异对比,进而真正说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的传统根源。第三章文化诗学生成的现实之源。通过对当前文论的现实状况、本土创作实践以及文化现象的分析,阐明当前的文论思考、创作实践、文化现象正好为文化诗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学理依据,是文化诗学生成的现实之源。结语文化诗学:新的空间,新的反思。论文最后总结了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的本土原发性,具有历史和现实之源。并反思了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局限性,展望了中西文化诗学融通互补、多元对话的可能,并憧憬着走向“文化自觉”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