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和EPOR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ch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为第2位肿瘤死亡原因。目前其治疗的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率较低,即使是根治性切除,其术后复发率仍然很高,这是进一步提高肝癌手术疗效的最大障碍。最近的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血管生成及预后有一定关系,有关EPO和EPOR用于预测肝癌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PO和EPOR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在预测肝癌预后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O和EPOR在96例肝癌组织和11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PO和EPOR在这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两种蛋白在肝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在肝癌组织、正常肝组织中EPO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9.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K0.05)。在肝癌组织、正常肝组织中EPOR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6.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与EPOR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07,P<0.05)。EPO和EPOR的表达水平与均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密切相关。EPO在Edmondson-Steiner分级Ⅰ~Ⅱ级和Ⅲ~Ⅳ级高表达率分别为39.7%、7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R的表达水平在Edmondson-Steiner分级Ⅰ~Ⅱ级和Ⅲ~Ⅳ级高表达率分别为41.1%、6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低表达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37.6%及14.0%,高表达组分别为51.1%、20.1%及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R.低表达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2%、42.1%及16.5%,高表达组分别为55.6%、14.0%及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低表达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5%、75.0%及52.4%,高表达组分别为83.0%、46.1%及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R低表达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0%、76.0%及46.1%,高表达组分别为80.0%、43.6%及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卫星结节、肝癌组织EPOR的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卫星结节、血管侵犯和肝癌组织EPOR的表达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癌组织中EPO和EPO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EPO和EPOR的表达呈正相关;EPO和EPOR的表达水平均与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相关;EPOR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相关;EPOR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选取皮肤结构中几种常见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慢病毒载体转染这些细胞,以探究慢病毒载体合适的转染条件、转染效率及转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等问题。 方法:培养3种细胞: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注重美育工作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显得愈发重要.对美育内涵的理解是美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我们应当立足“大课程”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既强调课堂教学,
借鉴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成果,根据菏泽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构建“EGP(通用英语)+EAP(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从理论基础、实施、优势等方面对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