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CBT)在国人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进一步明确其应用的可行性,最后研究小切口CBT技术对腰背部肌肉损伤情况,明确该技术的微创价值。建立国人腰椎CBT螺钉固定技术标准,为下一步设计符合国人标准的腰椎CBT螺钉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开展CBT螺钉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究背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PS)是治疗各类脊柱疾病的常用固定方法。PS的生物力学强度主要依靠螺钉和松质骨的把持力;骨质疏松患者,螺钉-骨界面强度显著下降,螺钉松动、脱出是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术后融合失败最常见的原因。通过延长脊柱固定节段,利用骨水泥增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等,可以提高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内固定稳定性。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使用骨水泥时存在高温释放、单体毒性、骨水泥疲劳断裂等问题;延长固定节段则会增加手术费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增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生物力学实验发现垂直植入椎弓根螺钉可获得更坚强的固定效果。在此理论的启发下,Santoni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即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CBT,Cortical Bone Trajectory)固定技术。钉道方向在矢状面上是从尾部朝向头部,水平面上从内侧朝向外侧。CBT螺钉可与植入点背侧皮质骨、椎弓根后内侧壁、前外侧壁及椎体壁做到四点接触,从而得到更坚强的固定。本研究认为:CBT技术十分适应于罹患腰椎退行性疾病并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内固定手术。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CBT技术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以及小切口CBT技术的微创价值的研究。第一部分选择长征医院本治疗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6例,采用CBT技术进行固定,观察所有患者在术中和术后是否出现的血管、神经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通过CT薄层扫描来记录所有椎弓根内外侧壁及椎体前壁穿透皮质骨的螺钉数量,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软件测量穿透皮质的距离;第二部分分为两组:选择长征医院本治疗组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0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治疗,18例采用PS技术,12例采用CBT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改善率等。第三部分分为两组:A组患者47例,应用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组患者36例,应用CBT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以及术前、术后VAS评分、ODI评分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36例患者共置入168枚CBT螺钉,L1置钉最少,只有2枚,L5置钉数目最多,有78枚。在置钉过程中出现3例共6枚螺钉因CBT螺钉置钉困难后改为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出现5例共9枚螺钉因经C型臂X线机透视后发现CBT螺钉位置欠佳而改为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内脏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所有36例患者术后均行腰椎CT断层薄层扫描,其中穿透椎弓根外侧壁数目最多,为21枚,最大穿透距离约为5mm;穿透椎弓根前壁13枚,最大穿透距离为约4.6mm;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数目最少,仅3枚,且穿透距离不到2mm。第二部分研究结果:所有30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和VAS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两组之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研究结果:本研究中B组患者应用CBT技术,避免了广泛的肌肉剥离、牵拉及软组织切除,其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患者,可以做到小切口来完成手术各项操作,并且B组患者术后CK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较A组患者更快的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B组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A组。研究结论(1)本课题结合临床病例两两对照分析并评估CBT技术在国人上应用的价值,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明确了CBT技术在国人上应用较为安全可靠,针对适应证有良好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微创,有很大的微创价值。(2)本研究第一部分发现:应用CBT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置入过程较为安全可靠;(3)本研究第二部分发现:应用CBT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使患者的损伤小、恢复快;增加了和皮质骨的接触面,牢固性更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4)本研究第三部分发现:应用CBT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其更靠内的进钉点避免了广泛的肌肉剥离与组织切除,术后患者腰背部肌肉炎症情况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小,并且可以做到小切口,创伤小,有一定的微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