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正义观——以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历史演进为例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的正义观,通过对“正义”内涵的解析以及其历史形态的疏导,深入分析了“正义”理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的演变和发展。这一历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对正义的追索和徘徊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于正义是抱有追寻的态度的,并且与许多自由主义正义学者一样把正义当作一种完美的价值来看待,这点在其博士论文中得以充分体现。但到了这一时期的末尾也就是在其任职《莱茵报》主编期间,由于现实的冲击使得其渐渐对于正义理念由追寻走向了怀疑。第二个时期便是其对于正义的反思和批判时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之中。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对于“正义”由追寻转向了批判,但是由于其采用的是思辨哲学的批判方式,使得其在批判工具上陷入了一定的误区。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对于“正义”的批判和反思仍然在其思想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马克思真正对于“正义”给予全面批判和超越的时期是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诞生以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论对于正义有了充分的批判依据,同时也为其从社会物质生产角度重新解构正义开辟了道路。因此,马克思认为正义是以社会物质生产为基础的,而非相反。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研究马克思的正义观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通过正义与公平、自由价值的比较和分析,探究正义尤其是马克思的正义观的内在涵义。然后,从理论的角度对于马克思正义观的进行研究,能够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研究马克思的正义观,对于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具有显著的意义。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发展时期,社会现状复杂,矛盾也日趋多样化,因此,正义问题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社会问题。而有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研究,探析其中的科学真理,对于解决当今的中国社会中的正义问题具有意义深远的实践作用。
其他文献
信访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类似信访的活动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延续了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制,形成了信访制度。通过我国现行《
虚假自认与自认制度联系紧密,具体而言,虚假自认借助自认制度的帮助,获得了排除法院事实认定权的效力。这对我国司法权威、公正以及对第三人合法利益均造成了严重损害。然而目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
在当下的经济法学研究中,一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反思,即许多经济法理论无法有力地解释社会现实,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有学者就提出,这一阶段的中国
上世纪初在美国掀起了现实主义法学的浪潮,而“经验论”是现实主义法学的核心命题,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在于经验”一语点出了经验的重要性。较之于普通法国家而言,我国
法官量刑裁量权是指法官在通过正当审判程序确认犯罪人所犯具体罪名的前提下,以刑法规定的刑种及幅度为依据,综合权衡各种量刑事实后对犯罪人作出宣告刑的一种决断权。其本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