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或亚热的海岸潮间带,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资源。红树林放线菌作为红树林微生物的重要一员,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新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南海红树林放线菌的分离、活性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
⑴采集了珠海、深圳、惠州以及阳江的莲北村、红光村、北津村等6个地点的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了放线菌分离;共分离得到177株放线菌。
⑵以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做应试菌株,以滤纸片扩散法对所得到得放线菌作抗结核菌活性筛选,结果得到活性菌株44株,占总菌株数的24.68%。
⑶对HS-11和V-65这两株放线菌株都进行了100L规模的液态发酵培养,发酵液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经硅胶柱层析、Sephadx LH-20凝胶柱、ODS反相硅胶柱等分离纯化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根据单体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波谱数据,进行了结构推导。结果从菌株HS-11发酵液乙酸乙酯粗体物中,成功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M132为新蒽醌类化合物,7-(5-((E)-but-2-enyl)-2,5-dihydro-4-hydroxy-5-methyl2-oxofuran-3-yl)-1-hydroxy-6-methylanthracene-9,10-dione。其余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β-羟基十五烷酸、1’-十四烷酸甘油单酯、对羟基苯甲酸、N-乙酰酪胺。在菌株V-65的菌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个化合物V-65-7-14,根据波谱数据初步推导其结构为灵菌红素类化合物,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但其结构还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