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红树林放线菌的分离、活性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或亚热的海岸潮间带,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资源。红树林放线菌作为红树林微生物的重要一员,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新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南海红树林放线菌的分离、活性筛选及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 ⑴采集了珠海、深圳、惠州以及阳江的莲北村、红光村、北津村等6个地点的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了放线菌分离;共分离得到177株放线菌。 ⑵以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做应试菌株,以滤纸片扩散法对所得到得放线菌作抗结核菌活性筛选,结果得到活性菌株44株,占总菌株数的24.68%。 ⑶对HS-11和V-65这两株放线菌株都进行了100L规模的液态发酵培养,发酵液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经硅胶柱层析、Sephadx LH-20凝胶柱、ODS反相硅胶柱等分离纯化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根据单体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波谱数据,进行了结构推导。结果从菌株HS-11发酵液乙酸乙酯粗体物中,成功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M132为新蒽醌类化合物,7-(5-((E)-but-2-enyl)-2,5-dihydro-4-hydroxy-5-methyl2-oxofuran-3-yl)-1-hydroxy-6-methylanthracene-9,10-dione。其余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β-羟基十五烷酸、1’-十四烷酸甘油单酯、对羟基苯甲酸、N-乙酰酪胺。在菌株V-65的菌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个化合物V-65-7-14,根据波谱数据初步推导其结构为灵菌红素类化合物,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但其结构还需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海绵是一类最原始的多细胞侧生动物,是海洋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独特的孔状结构使其成为许多海洋微生物的优良宿主。本论文将培养方法和非培养方法结合起来,对丰肉结海绵
学位
目的:  眼的发育及其调控与整个机体的发育和调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眼特别是视网膜,是大脑的延伸部分,近30%的大脑的感官输入起源于视网膜。所以眼的发育与神经系统特别是
2-(2′-羟基苯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很有研究价值的荧光物质,其已经成为新型荧光探针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2-(2′-羟基苯基)苯并咪唑类荧光探针具有很强的荧光强度、高荧光量子收率和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其成为一类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荧光分子探针,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国外已将此类荧光探针商品化,在医疗诊断中发挥了重要而独到的作用。本论文主
麝香酮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同时也是非常名贵的香料,用途广泛。但由于天然麝香的来源少且价格昂贵。因此研究简单、高效合成麝香酮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2-环十五烯酮是合成麝香酮的重要中间体,因此研究其合成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环十五酮为原料合成2-环十五烯酮,共四步反应:酮羰基的保护、溴代、消除、酮羰基的脱保护。酮羰基的保护试剂采用的是1,2-丙二醇,得到环十五1,2-丙二醇缩酮,研究了影响实验收
采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2O5、TiO2、ZnF2作为晶核剂对Li2O-Al2O3-SiO2(LAS)系统微晶玻璃形核和晶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2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