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重要的亚热带特色经济果树。荔枝幼树生长较缓慢,幼龄果园株行间空地较多,为了充分利用荔枝幼龄果园的地力、光、温、水等条件,更好地寻求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探求荔枝幼龄果园高效的土壤管理方式,本课题通过在荔枝幼龄果园间作红薯、间作大豆、覆膜和清耕,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利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荔枝的生长与成花、间作作物的生产发育及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以期从中选择适宜的荔枝幼龄果园的土壤管理模式,为确保荔枝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荔枝幼龄果园间作大豆和红薯或者进行土壤覆盖黑膜处理均能显著促进荔枝幼树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荔枝幼树的株高、冠幅、末次梢的长度和粗度及数量,但对树体的主干高度和粗度及成花没有显著影响。2.荔枝幼龄果园间作大豆和红薯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通透性,改良土壤的酸度,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3.荔枝幼龄果园间作大豆和红薯及覆膜处理能显著提高荔枝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增强养分的利用效率;间作大豆还能显著提高荔枝园的全氮含量。4.荔枝幼龄果园间作大豆和红薯及覆膜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荔枝园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水平及荔枝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的丰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微生物群落的独立物种比例,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高的综合效果以荔枝园间作大豆的最佳,其次是间作红薯,再其次是覆膜处理。荔枝根际的土壤细菌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共占据了土壤细菌类群总数量的94.43%-95.55%。其中荔枝园间作大豆和红薯能显著提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5.荔枝幼龄果园覆膜处理及间作大豆和红薯均能显著减少杂草的生长,减少人工或者化学除草次数,间作红薯的抑制效果优于间作大豆的。6.荔枝幼龄果园间作大豆和红薯及覆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荔枝的生产成本和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最显著的是间作红薯,其次是间作大豆,再其次是覆膜处理。从促进荔枝生长及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荔枝幼龄果园以间作红薯效果最佳,其次是间作大豆,再其次是覆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