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在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乳糖的消化吸收有赖于小肠黏膜刷状缘的乳糖酶数量及活性。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被结肠菌群所酵解,最后产生短链脂肪酸以及气体,引起腹痛、腹胀、腹鸣、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自我报告进食牛奶或乳制品后出现上述症状称为主观乳糖不耐受(Subjective Lactose Intolerance, SLI)。乳糖酶缺乏是SLI症状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不能完全解释SLI症状的产生。其他因素如摄入乳糖的剂量、口盲肠时间、结肠菌群代谢、心理因素、内脏高敏感性等都可以影响SLI症状的产生。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FBDs)是指各种腹痛和/或不适,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的综合征,是一组表现为中、下段消化道症状的功能性胃肠道紊乱疾病。FBDs的分类是以临床症状为基础的。按照罗马Ⅲ标准可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 FD),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功能性腹胀(Functional Bloating,FB)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Unspecified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 UFBD)。SLI与FBDs某些类型症状相似,两者都可以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鸣、恶心呕吐、腹泻等。关于两者的关系尚无定论。目前关于SLI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其与IBS的关系国外研究较多,国内只有一些小样本研究,而关于其他类型FBDs与SLI的关系研究较少。我们的研究旨在调查中国杭州人群中SLI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分析,探讨SLI与FBDs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9月-2010年6月以杭州市区社区常住居民为研究总体,按照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原则,在杭州六个行政区抽取五个行政区,然后在每个区中各抽取一个社区作为调查点,对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胃肠症状问卷、生活事件量表(LES)以及医院内焦虑抑郁量表(HADS量表),乳制品摄入问卷。统计学处理用SPSS16.0软件完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表示方式以均数±标准差,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表示方式以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 Whitney U test方法,ρ<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杭州社区居民人数1930名,其中男性974例(50.5%),女性958例(49.5%)。分析问卷1930份中,符合SLI诊断的共计376人,总体发生率为19.5%。SLI组及非SLI组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吸烟、饮酒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SLI组与非SLI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事件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值分别为0.001,<0.001,<0.001。本研究人群中IBS的患病率为7.0%,IBS人群中SLI发生率为37%,而非IBS人群中为18.2%,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18,ρ<0.001)。IBS各型中SLI发生率分别为IBS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44.3%,IBS便秘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19.0%,IBS混合型(Mix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M) 41.4%,IBS未分型(Unsubtyp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U) 29.2%,IBS-C及IBS-U与非IBS人群比较主观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0,ρ=1.000以及校正χ2=1.253,p=0.263),其余各亚型主观乳糖发生率与非IBS人群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人群中FD、FC、FB、UFBD的发病率分别为6.2%、9.6%、6.37%、12.0%,IBS、FD、FC、FB、UFBD各组人群中SLI发生率分别为37.0%、35.5%、24.3%、30.1%、20.3%,较非FBDs人群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IBS、FD、FC、FB、UFBD、焦虑与SLI相关(p<0.05),OR值分别为2.897、3.148、1.677、2.384、1.470、1.062。结论:生活应激、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在SLI症状产生或加重中起一定的作用。IBS、FD、FC、FB、UFBD与SLI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