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8841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序论中,笔者首先陈述德国物权法上担保物权的作用、分类、原则等,进而阐明不动产担保物权的优点、重要意义及其特点。通过对德国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涵盖的具体制度的简要说明,引出本文论述的重点抵押权和土地债务。   在第一章中笔者介绍的是不动产担保物权几个共同的基础理论。不动产登记制度使参与经济法律交易的人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不动产上的权利状况。土地登记簿还具有公信力,由此善意第三人能够由无权利人处取得不动产物权。为了保护真实权利人的权益,德国法设置了异议登记制度并赋予真实权利人更正请求权。不动产担保物权的设立需要当事人作出合意并登记到土地登记簿中。担保物权遵循特定性原则,担保债权、担保责任的标的物、双方当事人等必须是特定的。这些可以由当事人在担保合同中予以确定。担保标的物是作为经济整体的不动产,包括土地及其上的建筑物、其他成分、从物以及租金债权和保险债权。在特定条件下,从物和从权利的责任可以免除。被担保债权应为金钱债权,或者至少可以转化为金钱债权。担保物权也可以担保将来的债权。不动产担保物权对债权具有附属性,表现为成立、内容、实现、消灭等方面的附属性。   第二章论述了抵押权的类型、成立、转移和善意取得以及实现,是全文的重点。抵押权对债权有附属性,其成立以债权的成立和存在为前提,不能与债权分开转移。根据抵押权的设立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书状抵押权和登记抵押权,根据其流通性可以分为流通式抵押权和担保式抵押权。《德国民法典》规定的常态抵押权是书状抵押权和流通式抵押权。设立书状抵押权需要合意、不动产登记以及发放抵押书状。直到抵押书状交付给债权人,书状抵押权方告成立。设立登记抵押权则只需合意和不动产登记。以法律行为转移书状抵押权需要当事人的合意,和出让人书面方式的让与声明,并需要将抵押书状交付给受让人。当事人也可以进行不动产登记,代替书面方式的让与声明。让与登记抵押权则只需要当事人的合意和登记。只要根据土地登记簿的内容或者根据抵押书状,善意第三人能够相信出让人有处分权,就可以善意取得流通式抵押权。担保式抵押权则不能善意取得,因为在担保式抵押权的情况下,土地登记簿的登记不能证明债权的存在,而债权不存在抵押权也无法存在。在债权到期得到主动清偿的情况下,抵押权会依法转移,包括向所有权人转移、向债权人转移和向第三人转移三种情况。不动产所有权人和任何通过强制执行可能丧失权利的第三人均享有销除权,可以清偿债务,即使债务人提出异议也不例外。抵押权的实现是指抵押权人在债权届期得不到清偿的情况下,由抵押权从担保不动产中受清偿。要实现抵押权必须满足抵押权届期、主张权利的债权人仍为债权和抵押权的权利人、所有权人没有提起抗辩等条件。此外,债权人必须获得对抗所有权人的物权执行名义,该名义可以是可执行公证证书或法院的判决。实现抵押权只能通过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强制拍卖和强制管理。对于债权人的强制执行,所有权人可以提出所有抵押权及债权产生的抗辩及抗辩权。抵押权消灭的原因包括废止、债权人从抵押标的物中受清偿和拍定。在第二章结尾,笔者简要介绍了共同抵押权、最高额抵押权和证券式抵押权几种特殊类型的抵押权。   第三章标题为土地债务,由于可以类推适用较多关于抵押权的规定,本章论述的篇幅不多。土地债务与抵押权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土地债务是独立的财产权,对债权没有附属性。因此设立土地债务并不以债权存在为前提,在转移时,也可以分别转移债权和土地债务。但当事人可以约定债权与土地债务同时转移。此外,在债权人受清偿的情况下,也要区分是向债权给付还是向土地债务给付。由于土地债务没有附属性,债权消灭后,土地债务并不自动归所有权人或者取得费用偿还请求权的债务人或第三人所有,但当事人可以在担保合同中约定回返请求权。土地债务的实现与消灭适用抵押权的相关规定。   在第四章中,笔者对中国的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德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进行了比较。二者在担保物权的标的物、转移、实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在结语中,笔者试图总结德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的优势,并指出对我国的可资借鉴之处。
其他文献
在当代翻译活动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基本所有学派都不能就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给出确切的观点。大多数学派的观点是由于意义是客观的,从而翻译是可能的,因此应该有对等的翻译标准。
电子通信英语翻译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是忠实传达递原文信息,第二是译本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反映。传统的电子通信翻译过分地强调“忠实”于原文,力求保留原文行文结构,而忽视了电子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很多高校的英语课程越来越关注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结合模因论和Ki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探讨提高大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兴盛、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立起来的西方文化传统遭遇了最为严峻的挑战。现代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