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晰基础设施技术系统与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联,无论是对于加深理解“技术与社会”议题,还是对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具体实践都是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本文沿着历史线索对不同时期起主要作用的具体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其社会作用进行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它社会活动都是基于基础设施的承载才能进行,基础设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流动性,即构成了社会的动态性,使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构成的社会流在社会中有效运行。在基础设施系统上所体现的社会流动性,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质量。通过历史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递性及扩散性。历史上每次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技术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更迭是改变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强大杠杆。本文将基础设施技术系统演化分为四代,蒸汽动力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承载能流的蒸汽动力机和承载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运载大宗货物的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设施基础上,机器大工业远离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才得以建立,生产的集中化和工厂制才得以实现。电力技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及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在能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行上完成了电气化时代的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变迁。信息流传递第一次有了独立的载体和传播渠道,传播速度不再受制于交通运输工具的速度,即时的瞬间通讯成为可能,从而使生产的自动化和通讯的现代化得以实现。金融资本借助电讯技术在全球范围快速流动,塑造了电气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和手机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的第三次变迁,资金、资源、劳动力、技术诸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配置,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和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得以建立。展望未来,建立在物联网、智能电网和高速铁路为标志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基础上的是低碳、环保、安全、可持续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