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四个自信”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要求,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与文化担当,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新时代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建设方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日益深入,文化在综合国力博弈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自信在国家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建设的新观点和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自信建设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实践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积极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提出,肇源于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脱胎于对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所缔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总结,并结合我国实际,对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在引领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进行了吸收和借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最新话语表达和指导原则,更是新时代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主要体现出人民性、民族性、传承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为“三个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深刻和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大的引领作用,对于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指引人类文明沿着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道路不断前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分析其学理依据和历史发展逻辑,诠释其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探寻其主要内容、思想特征和实践路径,无论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亦或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