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猫悖论”探索中的佛学启示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_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自20世纪初建立以来,由于经典的物理概念与宏观的生活经验如此吻合,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使得如何理解和阐释量子理论中的悖难,至今依然是科学哲学上的热门话题。
   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革命意义的基本概念,它的发现不但直接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建立,而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微观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光或者波的两种性质。测不准原理的实在论背景诠释,就是为了解决波粒二象性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EPR佯谬至少说明了量子力学中一个至今令人困扰不解的现象“超长距作用”——两个“同谋”粒子,在宇宙的两端,改变一个,即影响到另一个,这一问题在科学界至今没有完美答案。
   “薛定谔猫悖论”是诸多量子困惑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并被爱因斯坦认为是最好地揭示了量子力学的通用解释的悖谬性。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之争论了一辈子。无疑,哥本哈根诠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成了“正统的”、“标准的”诠释,但那只“不死不活”的猫却总是像恶梦一样,一直令许多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心神不宁。
   科学和宗教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重要力量。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量子革命,其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说已经尘埃落定。量子力学理论基础大厦的建立,已大大超出了以往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这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在这里,科学所遇到的难题不但让科学家参与进来,同时也吸引了哲学家的目光,因此科学应当关注宗教的认知维度。
   作为人类认知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而存在的佛教,对现代物理学革命的态度是所有宗教中最为积极的。尤其是佛教的教理及其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即所谓“佛法”、“佛学”者,不但不与科学对立,而且表现出诸多与科学相通之处。
   今天,佛学这一古老的理论体系跨越时空,让更多的科学家不经意间联想到源自于古印度的佛学哲理。在此意义上,本文以量子力学中最具悖谬性的“薛定谔猫悖论”为例,沿着薛定谔所走过的路,从佛学的哲理中,或许能打开另外一扇“薛定谔猫悖论”诠释的窗户,并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生态科技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关于科学技术良性运用的思想和观点,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生态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处理科技与人类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意识形态。目前,学术界对党的领导人的科技思想研究较多,但从生态角度研究其科技思想还很少见。本文通过疏理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人关于生态科技的论述,从生态科技理论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科技思想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以及重要价值进行相关探索。本文研究不仅可以
学位
货币及其购买力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与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密切相连,历史上关于它的论述也是非常之多。直到近代,罩在它身上的神秘外套才被揭开。马克思是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巨著《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货币的起源,第一个比较准确地揭示出货币的本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直以来对于现代货币理论尤其是我国的货币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本文主
学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具体科学,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才得以确立的。虽然这门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但是在其实践指导的作用来看,城市规划依然处在一个年轻的状态当中。城市规划理论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成熟状态下体现着其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和复杂多变的成长性上。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的范围和指导途径。第二,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及内部构成。第三,城市规划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体现体系内外的关联性。
当前,建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已经成为各种复杂关系的矛盾体。“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词汇,有让渡、疏远、脱离、差异、精神错乱等意。马克思前期认为异化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即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这里所说的人的“类本质”,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这里,我们使用马克思1845年以后对异化的提法,即:人的劳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成为
学位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了一门科学实践哲学,其创世人是美国的新生代哲学家约瑟夫·劳斯。劳斯融合了英美科学哲学论和欧洲大陆科学论,同时批判了传统科学哲学把科学仅仅看作为知识体系的理论优位观。在劳斯看来,科学不仅为微观世界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表象,同时以一种深刻的方式改造着世界。而科学实践哲学,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为重构科学实践和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劳斯的实践科学观是以科学实践为发轫点,以实验室实践、文化
科学技术史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领域。论从史出,史为论据。本文以追溯学界对沈括《梦溪笔谈》研究的史料为依据和线索,通过辨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源和发展思想轨迹中与西方科学模式相区别的特异性,对闻名遐迩的“李约瑟难题”立论的真伪作再考问。  沈括是我国北宋中期文武兼备的著名大臣,更是一位科学家。他留下的《梦溪笔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技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论述了我
学位
本文试图立足于“受苦者的目光”这一同时贯穿于莫泽斯·赫斯和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相对核心的思想,来考查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本文将“受苦者的目光”之于赫斯和青年马克思分三个发展阶段来探讨。第一个阶段:赫斯和马克思克服受苦者的目光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的被奴役到人的理性自觉即自我意识。这个阶段他们的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将自我意识确定为人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克服人的被奴役。第二个阶段:赫斯和马克思克服受
学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西方文化界和思想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最为引人关注的则是其思想的批判性。后现代主义尽管孕育于现代性的内部,但又将其批判的矛头指向现代性。由于现代性是在科学与启蒙精神的哺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没有科学和启蒙精神也就没有现代性,因而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其实质就是对于科学与启蒙精神的批判。然而,由于后现代主义往往被人们视为是现代性的对立面,因而后现代主义对
中国的三网融合进程自1998年提出其概念以来,在实际中进展缓慢、步履艰难。以往针对三网融合提出的治理策略和建议不能完全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多数研究成果都将三网融合看作是静态的和确定的。但实际上三网融合是一种动态的大社会技术系统融合创新的过程,单纯针对眼前的情况不断制订各种处理政策显然是滞后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本文站在大社会技术系统融合创新的角度来研究三网融合的治理机制问题。
学位
“兴、观、群、怨”作为孔子的诗学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历代论者对于该命题的解释大多局限于诗歌的社会政治功用方面,即郑玄所谓的“观风俗之盛衰”,或朱熹所谓的“考见得失”,而缺乏对其做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探讨。事实上,作为一个经典诗学命题,“诗可以观”并非仅仅意味着诗歌是衡量政教得失的文学指标,它更联系着中国诗学传统中有关诗歌功能、诗歌接受、诗学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作为人类一种有意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