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