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政府管理与民间参与——香港环保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互动机制为主线,通过对香港环保发展历程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其环保效应。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互动机制的产生背景。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实行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奉行“小政府”原则,客观上推动了“大社会”的形成。表现在环境保护方面,香港政府主要通过法制手段进行污染管治和宏观监控,实行有限的环境管理,形成了机构精简、依法管理等特色。由于这些特色基本遵循着“小政府”原则,意味着民间参与环境管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香港环保事业由于政府的措施无力、民间普遍不响应而发展缓慢的经历,这些都促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机制的产生。 第二部分论述了互动机制的内涵。在社会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之前,香港的民间环保组织就发挥着监督作用,制衡政府和企业的非环保行为,协调政府与民间、企业与民众之间的环境利益。但由于此时民间环保力量尚未形成规模,互动机制尚处于萌芽状态。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终究离不开政府的强制管理。进入90年代,香港政府逐渐摒弃“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策略,改而推行“严刑峻法”管治污染。同时,民众环保意识提高,社会环保呼声日益高涨,政府与民间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推动了全社会环保合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论述了互动机制推动下香港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一方面污染被有效控制,环境素质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这些都为香港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明天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蔡襄的民本思想形成于北宋中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民本思想与现实政治紧密相关,体现了礼治与节用的特点。 蔡襄在沿袭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依照北宋王朝的现实国情,在
清末新政,从制度层面来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前是君主专制制度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清末清廷,国外面对列强更加得寸进尺的侵凌,国内面对革命派、立宪派的强大压力,可以说是内忧
近代中国"新史学"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态史学,然而,"新史学"之"新"究在何处?与传统史学相比较究竟有何区别?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都是研
在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和政党革命的历史潮流中,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往往被政治革命所淹没。中央苏区妇女作为近代中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与特定中央苏区制度体系的关系如何,她
烟雨迷蒙的江南,有着天然的灵秀与隽美。而用中国画来表现江南风光,更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水、墨、笔中变化无穷的,是晴川,是烟岚,是老宅,是梯田……在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辑孙扬的笔下,可谓极尽笔墨酣畅淋漓,无论山林村落,还是农人畜牧之景,都充满了浓浓的抒情之意,引人入胜。  自小喜爱绘画的孙扬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得到当代写意画大师林曦明的悉心教导,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进入上海
本文从环境史、社会史、经济史综合视角考察明清时期赣抚平原水利的基本状况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冀以揭示历史上当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或可为现代鄱阳湖开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