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新史学"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态史学,然而,"新史学"之"新"究在何处?与传统史学相比较究竟有何区别?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都是研究近代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的研究,即从"科学"对史学的影响方面,探讨近代史学变化的内涵及其缘由.本论文以"科学"对近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考察自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以来,迄于1949年中国史学在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史学科学化.因"科学"观念的引入,20世纪初中国史家以"科学"眼光回观旧史,愤言"中国无史"的同时,以"科学"为标准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就成为"新史学"家的一致追求.由此,引起了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史学观、治史方法与精神、材料解释、史学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初步阶段.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家认为"中国无史",主张以西方"科学"标准全面改造传统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论;而"国粹学派"出于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切、及中西学战的愿望,通过论述"国无学不立",说明中国传统"有学",并返身回向传统寻求学术资源,终将"国粹"定位于"史学";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国粹学者倡言"国粹不阻欧化"论,并不排斥西学;在史学科学化问题上,国粹学者也不否定西方"科学"对改造传统史学的作用,但强调应以"我"为主,借西方"科学"以"发明"、"证明"中学,走"温故知新"的新史学之路."五四"前后,随着国人"科学观"的变化,以胡适、丁文江为代表的学者将"科学"内涵落实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倡导以"科学方法"改造中国传统学术,由此,导致新史学从重视"史观"的变革转向注重"史法"的运用.与"考证派"科学史学建立的同时,因缘学者对"科学"内涵不同的理解,也因西方社会科学化"新史学"的示范作用,社会科学化的"史观派"史学异军突起.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史观派认为:现代"科学"已由"实验科学"、"叙述科学"进展到"理论科学"、"说明科学"阶段,因此,"科学化"的新史学应超越"实证史学"阶段,史学研究应从注重"科学方法"转向以"科学理论"解释历史材料与史实、探求历史发展的"理法"、构造新史体系上来,由此,开辟了近代史学科学化的另一条路径.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缘西方对"科学文化"的反省及国内东方文化派的兴起,出现了对"科学"作用与适用范围不同的认识,由梁启超宣称西方"科学破产"而引起国内学界的"科玄论战",既深化了对"科学"的认识,也引发了史家对史学是否是"科学"、以及史学如何科学化的争论.中国近代史学外缘西方"科学"观念之汲引,内有传统史学走向近代化之迫切要求,自20世纪始即开始了史学"科学化"的行程.在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中,部分史家对史学科学化持疑虑态度,并因所持"科学"观念不同、或因所受不同西学资源的影响、或因所受学术传统的不同,遂有各方面对史学"科学化"的批评与反省."科学化"对中国史学变革的影响.自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以来,中国史学在走向科学化的进程中,在历史观、史学观、史料观、史学研究方法、史学研究态度与精神、史学表达形式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可称为中国史学的"范式革命",又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史学蜕变的过程,其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在史学科学化进程中,也因过分追求"科学化"、及"科学史学"的分裂倾向,在史学实践上出现了不少的"偏弊"现象.借考察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可进一步认清史学学科的性质;通过对史学"科学化"利弊得失的总结,希望能为中国史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