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新史学"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态史学,然而,"新史学"之"新"究在何处?与传统史学相比较究竟有何区别?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都是研究近代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的研究,即从"科学"对史学的影响方面,探讨近代史学变化的内涵及其缘由.本论文以"科学"对近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考察自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以来,迄于1949年中国史学在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史学科学化.因"科学"观念的引入,20世纪初中国史家以"科学"眼光回观旧史,愤言"中国无史"的同时,以"科学"为标准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就成为"新史学"家的一致追求.由此,引起了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史学观、治史方法与精神、材料解释、史学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初步阶段.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家认为"中国无史",主张以西方"科学"标准全面改造传统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论;而"国粹学派"出于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切、及中西学战的愿望,通过论述"国无学不立",说明中国传统"有学",并返身回向传统寻求学术资源,终将"国粹"定位于"史学";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国粹学者倡言"国粹不阻欧化"论,并不排斥西学;在史学科学化问题上,国粹学者也不否定西方"科学"对改造传统史学的作用,但强调应以"我"为主,借西方"科学"以"发明"、"证明"中学,走"温故知新"的新史学之路."五四"前后,随着国人"科学观"的变化,以胡适、丁文江为代表的学者将"科学"内涵落实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倡导以"科学方法"改造中国传统学术,由此,导致新史学从重视"史观"的变革转向注重"史法"的运用.与"考证派"科学史学建立的同时,因缘学者对"科学"内涵不同的理解,也因西方社会科学化"新史学"的示范作用,社会科学化的"史观派"史学异军突起.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史观派认为:现代"科学"已由"实验科学"、"叙述科学"进展到"理论科学"、"说明科学"阶段,因此,"科学化"的新史学应超越"实证史学"阶段,史学研究应从注重"科学方法"转向以"科学理论"解释历史材料与史实、探求历史发展的"理法"、构造新史体系上来,由此,开辟了近代史学科学化的另一条路径.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缘西方对"科学文化"的反省及国内东方文化派的兴起,出现了对"科学"作用与适用范围不同的认识,由梁启超宣称西方"科学破产"而引起国内学界的"科玄论战",既深化了对"科学"的认识,也引发了史家对史学是否是"科学"、以及史学如何科学化的争论.中国近代史学外缘西方"科学"观念之汲引,内有传统史学走向近代化之迫切要求,自20世纪始即开始了史学"科学化"的行程.在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中,部分史家对史学科学化持疑虑态度,并因所持"科学"观念不同、或因所受不同西学资源的影响、或因所受学术传统的不同,遂有各方面对史学"科学化"的批评与反省."科学化"对中国史学变革的影响.自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以来,中国史学在走向科学化的进程中,在历史观、史学观、史料观、史学研究方法、史学研究态度与精神、史学表达形式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可称为中国史学的"范式革命",又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史学蜕变的过程,其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在史学科学化进程中,也因过分追求"科学化"、及"科学史学"的分裂倾向,在史学实践上出现了不少的"偏弊"现象.借考察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可进一步认清史学学科的性质;通过对史学"科学化"利弊得失的总结,希望能为中国史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本文从晋商与徽商对待儒学科举态度上的差异以及晋商与徽商所取得的儒学科举成果的差异两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得出了晋商重商轻儒,而徽商则"贾而好儒"的各自特色.  
翁文灏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而且是近代重要的经济学家,其经济思想对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翁文灏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来探
全真道创教祖师王重阳是中国道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贡献卓越的一代大宗师;研究重阳之学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的学术价值。本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学术界对王重阳的研究状况,并对
本文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是宋代女子教育中主流的才、德观念与变化及其对女子的塑造,认为宋孝宗前后是观念变化的关键期,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女子的行为上,又影响了她们的
蔡襄的民本思想形成于北宋中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民本思想与现实政治紧密相关,体现了礼治与节用的特点。 蔡襄在沿袭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依照北宋王朝的现实国情,在
清末新政,从制度层面来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前是君主专制制度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清末清廷,国外面对列强更加得寸进尺的侵凌,国内面对革命派、立宪派的强大压力,可以说是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