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盐霉素和IR780的纳米载药体系构建及其抗肝肿瘤效果初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sa9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彻底消除肝癌,治疗后易复发、转移。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是肝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癌细胞亚群,研究表明LCSCs对放、化疗具有耐受性,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密切关联,其存在可能是肝癌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肝癌的治疗中,针对LCSCs的治疗策略对于防止肝癌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盐霉素(salinomycin,SAL)是一种对包括LCSCs在内的多种癌干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药物,也可以有效杀伤对传统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癌细胞。IR780碘化物(IR780iodide,IR780)是近年来新兴的癌症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中常用的光敏材料,有出色的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吸收和光热转换能力,且具有安全和可控等优点。但是,盐霉素和IR780均为疏水性药物,其水溶性差的特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合适的药物递送体系是提高盐霉素和IR780治疗效果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以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作为药物载体,通过两亲性的磷脂聚合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istearoyl phosphor ethanolamine-polyethylene glycol,DSPE-PEG)包裹盐霉素和IR780构建联合化疗和光热治疗的纳米载药体系,并通过体外实验初步评价其抗肝肿瘤效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①肝癌干细胞的富集与鉴定
  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肝癌细胞HCCLM3,富集球体细胞。与HCCLM3细胞相比,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肿瘤球细胞中CD133和CD44表达上调,q-PCR检测发现肿瘤球细胞中Nanog、Sox2、Oct4、CD133、CD44和EpCAM等干性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细胞迁移实验证明肿瘤球细胞迁移能力更强,克隆形成实验证明肿瘤球细胞的集落形成数量更多,表明肝癌干细胞的成功富集。
  ②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表征
  通过DSPE-PEG包裹UCNPs、盐霉素和IR780构建纳米载药颗粒,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的粒径分析结果显示包裹前UCNPs的平均粒径31.6nm。颗粒红外谱图与DSPE-PEG一致,且表面Zeta电位由-5.15mV变为-9.49mV,表明颗粒表面DSPE-PEG的成功包裹。紫外吸收光谱的检测显示包裹药物后纳米颗粒在290nm和780nm波长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盐霉素与IR780的成功加载。含有载药颗粒的溶液中盐霉素的释放浓度48h内可达8μM。光热升温曲线表明1W/cm2的近红外光照射载药颗粒5min可使溶液升温约8℃,提示载药颗粒可能通过光热治疗起到抗肿瘤的效果。
  ③纳米载药体系体外抗肝肿瘤效果评价
  CCK-8检测细胞活力的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在未加载药物的情况下对细胞活力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对应8μM浓盐霉素的纳米载药颗粒处理使肝癌细胞的细胞活力下调至40%,且近红外光照射下细胞活力进一步下调至对照组的10%,表明化疗与光热治疗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盐霉素载药体系对肝癌细胞活力的抑制效果。对应2μM盐霉素的纳米载药颗粒处理使肝癌干细胞的细胞活力下调至对照组的25%,但在不同功率近红外光照射下载药颗粒对肝癌干细胞的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表明肝癌干细胞的温敏特性可能与肝癌细胞有差异。对应8μM盐霉素的纳米载药颗粒处理使肝癌干细胞的细胞活力下调至对照组的10%,表明加载盐霉素的纳米颗粒对肝癌干细胞有更强的抑制效果。
其他文献
昆虫病原真菌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因其具有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大多数丝状真菌都具有两种产孢方式:正常产孢和微循环产孢,相比于正常产孢,微循环产孢产孢快、产孢量大、孢子大小均一,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在实际应用中,外界条件是不可控的,孢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高温、UV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孢子的活力造成影响,从而限制了其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因此研究调控昆虫病原真菌的产孢、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对于真菌杀虫剂研制和生物防治害虫作用重大。
  前期研究中发现
近几十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原发性肝癌更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肝癌的治疗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调控机制,从而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学中的翻译后修饰,具有调控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修复、RNA剪接等功能。而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改变其稳定性、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相关蛋白质的功能,从而调控
真菌杀虫剂是利用虫生真菌来控制有害昆虫的生物制剂,它主要利用了自然界物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比于化学农药具有靶标特异性、能在靶标害虫间传播、能杀死地下害虫、不易产生抗性、能持久杀虫、可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农林业应用的热点。蝗绿僵菌(Metarhiziumacridum)能专一的感染蝗虫和蚱蜢,由于其寄主范围窄、环保、安全、易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作为重要生防真菌,其抗逆性、产孢量及致病能力成为研究的重点。
  LsdA(Late sexual developmen
Ovate Family Proteins(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主要集中于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而对番茄中OFPs和Trihelix转录因子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依然尚未清楚地阐明。番茄不仅是世界上广为栽培的高营养高经济价值的蔬菜作物,同时也是研究肉质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最佳模式植物。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SlOFP20和SlGT16基因作为本研究目标基因,以转基因技术、定量RT-P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是马铃薯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能够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和采后损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一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的土传病原真菌,可引起100多种植物枯萎病的发生。因此,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酚类化合物,调节植物中的多种发
氨基酸类的生物小分子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一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L-His)在体液中的异常含量与癫痫,帕金森氏病、组氨酸血症等多种疾病有关。因此开发和建立简便、快速、可靠的组氨酸检测方法对于早期疾病诊断和人类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的众多检测方法中,基于纳米材料构建荧光传感器的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响应迅速、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L-His的及时、准确、高灵敏检测。
  因此,本论文采用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氮掺杂碳量子点(N-CDs、Y-CDs)和金纳米簇(AuNCs)这三种
气候变化和水体养分的富集引起淡水和沿海水域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其有毒代谢产物的产生,对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柱孢藻毒素(Cylindrospermopsin,CYN)是一种强效的蓝细菌毒素,在世界各地的水体中都有发现。斑马鱼的许多基因和代谢系统与人类高度相似。以斑马鱼为脊椎动物模型,通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和机制研究,加深对CYN毒性、环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认识。血管系统是体内物质运输和机体生理调节的重要通道。血管的异常变化常常导致严重的后
昆虫进化出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来识别环境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对其生存和繁殖均至关重要。近年来,农药被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在自然环境中残留的亚致死剂量的农药同样会对昆虫嗅觉相关行为造成损伤,但其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挥发性强的广谱杀虫剂敌敌畏对斜纹夜蛾和家蚕进行熏蒸实验,利用触角电位仪检测熏蒸对昆虫气味分子感知能力的影响,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触角和头中差异表达基因,初步揭示农药熏蒸对昆虫嗅觉系统的损伤机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①敌敌畏熏蒸对斜纹夜蛾和家蚕雄性成虫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学影响
生物体内存在多种类型高度分化的细胞,例如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这些细胞的存在对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是必须的。病变和机械外力等原因会导致高度分化的细胞死亡,从而造成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目前,针对组织和器官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器官移植、人造代替物移植以及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其中器官移植和人造代替物有着明显的缺点:器官移植的供体有限并且存在免疫排斥现象,人造代替物不能够参与新陈代谢以及存在异物反应。因此,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这种方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诱导高度分化的细胞增
临床资料显示,90%的肝细胞癌(HCC)具有肝硬化背景,并且与肝硬化相关的HCC患者死亡率仍在上升。细胞外蛋白质的大量沉积增加了细胞外基质(ECM)的刚度,从而改变细胞所处的力学微环境。HCC是一种转移率较高且预后差的恶性癌症,目前针对HCC的治疗方案选择较少且效果有限。癌细胞转移作为肿瘤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是攻克肿瘤的重难点。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一个使肿瘤细胞获得转移能力的复杂过程,其进程几乎在所有转移性癌症中都有发生,能够使癌细胞获得运动能力,迁移到邻近组织。研究表明,SNF5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