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至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海外投资,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但一直以来受到关注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尽管一大批享受技术、产品或其他相对优势的中小企业参与了跨国投资,但由于本身经济实力导致投资规模较小,在此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就发达国家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来看,作为一个必经阶段,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有助于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发展亦极大地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入世将进一步促进资本的流动,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资本的对外输出也将扩大。从企业本身来说,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不仅顺应了这种市场、资本国际化的潮流,同时也缓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这不仅对占中国企业总数约99%的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代表性理论如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可能性。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投资要素组合理论给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以理论上的支持。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市场导向型、技术与管理导向型、寻找新的经营机会导向型、优惠政策导向型、发挥优势导向型、市场跟随导向型等。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有来自海外的,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更有企业自身的。我国中小企业在利用海外融资过程中,其融资能力低下,缺少同我国跨国银行的紧密联系,境外企业管理与运营体制转轨的滞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进程。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盲目出击,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知名品牌较少,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在这样背景下,中小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实力,选择适当的发展战<WP=4>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真正开创中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新局面。在生存战略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围绕着"寻找市场缝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缝隙战略的核心,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拓展专业市场。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上,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在海外投资活动中,生产经营系统的延伸适宜采用渐进式战略。在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选择上,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与谨慎战略并存。在海外融资战略上,中小企业要因地制宜,运用先进的融资手段,走银企联合之路。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海外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创造客观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战略与政策只是起一种导向作用,但始终不可能替代企业自身的决策和管理。在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中,企业自身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国内母公司对境外子公司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与贯彻国家的宏观战略,都具有更为基础的意义。母公司可建立并实施责任制度、汇报和请示制度、巡视与检查制度、财务报表制度来有效控制国外子公司的跨国经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念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也有许多重要的启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尽管不是一个太新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缺乏研究的问题。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或者说,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个中小企业居多且占有重要经济地位的国家。所以如何在全面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为那些有实力、能力实行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创造条件,这应该是中国政府急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就政府方面而言,存在着规划、引导、协调、服务不力,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而又反映中国国情的战略规划,也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体系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统筹安排与及时扶持。另外,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管理的体制也存在不少缺陷,如海外投资审批制度过分严厉,外汇管理制度某些具体条例相对实际情况滞后,对外投资事后监管极为薄弱,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上存在一些盲区等等。因此,我国对<WP=5>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其目标是:在保留有限的战略性对外投资审批的同时,分阶段逐步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备案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渐进自由化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促进和服务体制。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我国政府要建立起由对外投资前置审批体系、对外投资事后监管体系、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和对外投资法律和政策协调体系构成的我国对外投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