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2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11%-15%民众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迷失自我。从2001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任,其课程实施必须要立足课程特征,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本研究以泰勒课程理论为基础,以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相关理论为依据,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教学环境、课程评价六个方面。以该课程实施影响因素为维度自编《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对H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4所典型院校进行调查,历时三个月,共发放问卷1994份,有效问卷1888份,分析样本高校中该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针对问卷分析确定访谈提纲,组织访谈,访谈对象为样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与该课程任课教师,共访谈8名教师,分析出该课程实施的成绩、问题与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本文一共有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内容为选题缘由、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包括拉尔夫·泰勒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发展与其对笔者课程研究的启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影响因素进行的模型建构与内涵阐释,对该课程目标进行梳理等内容;第三章是该课程实施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及结果分析,对样本高校该课程实施的成绩、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第四章主要针对问题与原因,提出了改善该课程实施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课程普及面扩大,学校校本意识增强,教师教学态度积极,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提高。(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如下问题:课程设置不规范;师资队伍不完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环境不开放。(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课程目标的过度明确与细化;课程内容忽视学生需求;课程组织上少资源支持;课程评价对象方式单一。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该课程实施的具体对策与建议:兼顾发展与建构,提高目标适用性;重视资源支持,完善课程保障体系;发挥主体内生性,优化课程实施;打造特色课程,推动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