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DKD患者的尿蛋白等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挖掘总结导师刘喜明教授治疗DKD及蛋白尿的中医临床经验。方法:(1)本研究为对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刘喜明教授门诊DKD患者的临床观察。(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分别采集患者初诊(0周)、4周、8周、12周四个时间节点的病情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指标、肾功能指标、糖代谢指标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31例,男女比例为2.1:1;高发年龄区间为55岁-75岁;DKD病程和DM病程具有正相关。2.降低尿蛋白:中医治疗能降低异常UACR,即能使A2A3期UACR下降,但对A1期UACR无明显作用,可使A2期UACR由0周的159.50±98.43 mg/g下降至12周的81.22±81.83 mg/g,变化有差异(P<0.05),A3 期 UACR 由 0 周的 922.55±521.21 mg/g下降至12周的361.15±95.21 mg/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能使A3组24h-UTP 明显下降,由 0周的3989.43±2835.28mg/24h下降至 12 周的 1743.69±1532.78mg/24h,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3.改善肾功能:中医治疗能使Scr降低,由0周的144.98±81.65μmol/l降至12周的116.22±54.76μmol/l,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使e-GFR呈升高,由0周的58.17±31.30 mL/(min·1.73m2)上升至 70.64±32.65 mL/(min·1.73m2),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4.糖代谢:12周的治疗可使HbA1c平均降低0.6%,由(7.64±1.94)%降至(6.98±2.01)%,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从FPG和PPG的水平来看,此作用不明显。5.改善中医症状:治疗12周可使总体平均症状积分由16.03降至3.68,平均缓解度达到77.04%。最常见症状依次为乏力(52.42%)、小便频数(34.68%)、水肿(29.03%)、小便泡沫(28.23%)、肢体麻木(22.58%)。6.证候分布:常见证候依次为气阴不足证、阴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脾虚湿盛证、元气不足证、气血不足证;各期证素中,A1A2期均以气虚、阴虚为最多,A3期以血瘀为最多,气虚、阴虚次之。7.用药特点:高频药物依次为:丹参、黄芪、山药、石斛、麦冬、茯苓、北沙参、杜仲、熟地、薏仁。针对不同证候有相应药物配伍,气阴不足证主要用药为黄芪、太子参、麦冬、玉竹;阴虚血瘀证主要用药为北沙参、麦冬、石斛、丹参组合和熟地、石斛、山药、丹参、牛膝组合;脾虚湿盛证主要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组合和北沙参、白扁豆、薏仁、半夏、陈皮组合;肾精不足证主要用药为熟地、山茱萸、山药;元气不足证主要用药为大剂黄芪合西洋参。结论:1.降低尿蛋白:中医治疗能普遍减少蛋白尿,但所起作用的侧重点随A分期而不同,最显著者作用为减少A3期患者尿蛋白总量,此外可使30%A2期患者实现A分期的逆转,使全部A1期患者稳定在A1期。2.证候证素:证候以气阴不足证、阴虚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多。而证素中,A1A2期以气虚、阴虚为最多,A3期以血瘀为最多,气虚、阴虚次之。3.治疗特点:蛋白尿各期治法上,早期(A1A2期)益气与养阴并举,中期(A3期)补气升清为主佐以养阴,后期(氮质血症期)补元气为主佐以温阳。治疗理念上:扶正以补气为主,培本从养阴入手,并发症着眼于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