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烟粉虱传播。该病害于1964年在以色列最先发现,随后迅速蔓延至中东、地中海沿岸、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贸易频繁往来,该病害迅速在全球蔓延,现已遍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培育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药,但效果均不理想,且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本研究采用本实验室已经筛选到的、对多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115株颉颃细菌进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颉颃细菌的筛选。通过温室筛选试验,共得到14株颉颃细菌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效在50%以上。2011下半年田间复筛试验结果表明,14株颉颃细菌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为28.50%-57.26%,其中有6株颉颃细菌的防效在45%以上。Bacillus cereus3BY4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57.26%。在发病50天时,Enterobacter asburiae BQ9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效仍在4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潜力。在温室定殖试验中,6株颉颃细菌在番茄根围和叶围的定殖能力较强,接种30天后的定殖量能达到104CFU/g以上。其中,3BY4在番茄根围和叶围的定殖能力最好。在温室条件下,6株颉颃细菌(5×107CFU/mL)处理番茄后,其株高、茎粗、干重、鲜重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植株生物量增加6.27%-37.26%。2012上半年,在连云港赣榆县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6株颉颃细菌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株颉颃细菌对番茄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18.35%-31.70%,而且能够增加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有机酸的含量,改善番茄风味。通过检测各个处理根围土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我们发现6株颉颃细菌能够提高这几种营养物质在番茄根围土中的含量。其中,AR156、3BY4和BQ9增加效果较为明显。2012下半年北京郊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BY4和BQ9在“欧盾”、“中农105”、"Moneymaker"三个品种上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表现出品种差异性,其中在“欧盾”上的防治效果在44%以上,在“中农105”和"Moneymaker"上的防治效果在17%-30%之间。同时发现,施用3BY4和BQ9后能够增加番茄挂果的数量,促生效果显著。另外,本文还对根围促生茵BQ9诱导番茄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的生防机理进行了初探。研究发现:BQ9接种30d后,在番茄根围的定殖量仍能达到105CFU/g·soil以上,在叶部未检测到BQ9的存在,说明生防茵和病原物在空间上是隔离的。因此我们推测,BQ9可能是通过诱导抗病性发挥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Q9能直接诱导番茄防卫相关基因PRla和PRlb的表达,接种病毒后能够加速上述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BQ9预处理后接种病毒,能够提前诱导活性氧的爆发,提高PAL. SOD.POD和CAT等防御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