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督导体制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善教师教学质量的组织方式,历来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督导体制也要做出相应地改变,从而适应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需要。“走课”提倡校长或学校管理者频繁、短时间且有焦点的走进课堂,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以此来获取课堂数据信息并通过反思性问题来引导和培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目前,美国中小学学区的“走课”类型主要有唐妮课堂巡视法、学习型走访、西宾夕法尼亚校长协会“走课”协议。“走课”具有时间短、非评价性、非威胁性和非正式性等显著性特点,这种新型的课堂观察方式可以使校长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走课”的实施可以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研讨、共同进步的互助学习氛围,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我国中小学校长对“走课”活动的实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一定程上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郑州市第十六中等几所学校校长“走课”的情况,发现目前在“走课”活动中主要有宣传方法不完善、校长准备不充分、关注焦点不明确、反馈方式不恰当等一些问题。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走课”有利于促进校长教学领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改善,有利于推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观察内容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引发教师的不信任感等弊端。有鉴于此,联系我国“走课”的现实问题,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校长及教师培训,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