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新型姜黄素油酸复合物肝靶向纳米粒Cur(OA)2-NPs,并对其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和体内药效学进行研究。方法:1.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按照前期工作中所获得的的纳米粒制备最佳工艺:药物Cur(OA)2与载体mPEG5000-PLGA的用量的比值(m/m)为1:4,有机相与水相溶剂体积比(v/v)为1:2,搅拌速度为1200 r/min,泊洛沙姆188(普朗尼克F68)的含量为0.3%,应用改良的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油酸复合物-mPEG5000-PLGA纳米粒,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并采用动态激光散射法和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形态进行表征。2.体内组织分布和释放特性分析:按照25mg/kg剂量尾静脉注射Cur(OA)2-NPs,于给药后0.05h、0.25h、0.75h、2h、4h、6h、8h、12h,分别取三只小鼠经眼球取血200μL,将小鼠解剖后取肝、心、脾、肺、肾、脑,经过液-液萃取法提取药物后,HPLC法测定姜黄素油酸和姜黄素的含量,分析纳米粒体内组织分布和药物释放特性。3.采用活体成像技术研究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体内纳米粒的靶向性:将Cur(OA)2和DiR荧光染料包裹到mPEG5000-PLGA中制得纳米粒,按剂量姜黄素:25mg/kg给予正常小鼠和H22荷瘤小鼠通过静脉注射纳米粒,于不同时间点麻醉小鼠,置于785nm的激发波和820nm的发射波形成的活体红外成像系统中扫描成像,分析纳米粒肿瘤靶向性特征。4.体内抗肿瘤活性分析:取雄性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4组,每组10只:A组(空白组,空白纳米粒0.2m L/只,ⅳ),B组(环磷酰胺组,25mg/kg,ip),C组(纳米粒低剂量组,0.2mL,相当给予姜黄素15mg/kg,ⅳ)、和D组(纳米粒高剂量,0.2mL,相当给予姜黄素30mg/kg,ⅳ)。接种后24h后开始给药,从注射药物的第一天开始,每隔一天于给药前称取各组小鼠体重,记录体重变化情况并计算体重变化率,同时观察瘤的长势。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93.39±1.71)nm,包封率为(92.32±3.13)%,通过电镜照片可知,纳米粒呈圆形,大小均匀。静脉注射后,血浆中Cur(OA)2在4小时内从310.33μg·mL-1减少到28.94μg.mL-1,将近90%的Cur(OA)2从血管中被清除,表明纳米粒在小鼠体内分布较为迅速。组织分布结果表明,肝、心、脾、肺、肾中均可检测到姜黄素油酸复合物分布,且在肝脏中含量最高可达368.93μg·g-1,而在脑中几乎没有检测到纳米粒的分布。从姜黄素释放看,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可检测到相当浓度的姜黄素,其对应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25.72μg·g-1、33.60μg·g-1、16.81μg·g-1;但血浆、肺和脑中未检测到有姜黄素释放,总体上看,纳米粒主要分布和释放于肝脏、脾脏和肾脏,且分布和释放浓度峰值均为静脉注射后2h左右,其中肝脏中浓度显著高于其他脏器,并有望达到药效浓度发挥药效。活体成像结果也表明,小鼠体内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肿瘤部位,肝脏中2h左右达到峰值随后慢慢下降,而肿瘤组织8h左右即可见强烈荧光,并于12h左右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且其荧光强度显著强于肝脏部位。因此,该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作用。进一步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当Cur被油酸修饰并被载入mPEG5000-PLGA纳米粒时,依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高剂量抑瘤率达48.98%,与阳性药环磷酰胺组45.33%相当,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结论:本文通过姜黄素油酸纳米粒的体内组织分布和初步药效学研究,完善了对姜黄素油酸纳米粒的评价,从组织分布和释放特性看,该纳米粒制剂很好地解决了姜黄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和体内组织代谢过于迅速的问题,可使肝脏中游离姜黄素浓度达到125.72μg.g-1,这也是迄今为止研究报道姜黄素脏器内检测到的最高浓度,也是姜黄素有望发挥药效的组织浓度,因此,该姜黄素油酸复合物纳米粒可能适合于肝脏相关疾病如肝癌、肝纤维化等治疗。另外,本文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姜黄素油酸纳米粒体内抗肿瘤分子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难溶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开发提供解决思路。